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各项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内蒙古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各项消费支出全面增长。1993-200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由1585元增加到3928元,2000年是1993年的2.5倍,年均增长量为335元。其中食品支出由693元增加到1353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94元;衣着支出由292元增加到561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38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47元增加到289元,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也呈现出同步增长的态势,但仍存在财产性收入比重小,2010年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4%,居民群体中分布极不均衡,高收入群体分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4.3、5.1倍,财产性收入来源还尚显单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但不同收入阶层无论收入还是消费质量仍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镇次低收入层(俗称夹心层)居民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城镇夹心层居民是指收入介于低保层与平均收入线之间,家庭成员构成多为城镇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2011年城镇夹心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59元,即月均1263元,  相似文献   

4.
杨灿  陈龙 《统计研究》2011,28(10):98-102
 本文针对现有CPI的缺点,在微观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动态价格指数(DPI)的概念,并利用Epstein-Zin效用函数简化了Reis(2005)关于DPI的编制过程,同时,利用2000年12月-2010年12月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DPI进行编制。研究表明,DPI在衡量消费者当前和未来的真实生活成本变化方面更具有优势,应成为衡量居民福利变化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贾岷江 《统计与决策》2012,(22):103-105
文章建立了1994~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外出用餐支出、及其占食品总支出的比例与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模型,研究发现:人均年外出用餐实际支出与当期实际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与当期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负相关;人均年外出用餐实际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比例与上期实际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与当期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修正的AIDS模型,利用1992-2005年西部城镇地区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其食品消费的作用因素和机理.结果表明,西部城镇居民肉类和主粮消费支出份额较大,奶类和水产品支出份额较小;主粮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小,而奶类和水产品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大;家庭特征变量对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7.
韩静 《统计与决策》2016,(10):91-93
文章基于分位数Q-Reg估计对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动态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减少,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仍在逐步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增加幅度较大,2014年开始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分位数分解表明因地区差异所造成的食品消费支出的差异非常明显,当分位数增加时,这种差异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两组随机变量相关性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借助SAS软件研究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和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城市居民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在预期支出增加的情况下,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即期消费乏力,消费倾向下降。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卫亚 《统计研究》2005,22(1):38-6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等生存资料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例快速上升 ,其中尤其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的消费支出 (以下简称为“文教支出”)增长最为明显。 1993年其支出比例首次超过用品而位居食品、衣着之后 ,1998年又超过衣着类支出并连续 5年“稳居”第二位 ,2 0 0 2年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竟高达 31%。虽然全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总体需求增长迅速 ,但是发展并不均衡 ,各地区的文教支出增长存在很大差距 ,甚至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文教支出增长…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广大民众对经济现象的关心逐步增强,而在众多反映经济状况的数据中,消费价格指数无疑是最敏感和最受关注的反映宏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的统计指标。为了解国际上的先进方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译介挪威消费者价格指数,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河南农村消费需求现状 从对河南省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现状分析来看,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具有以下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偏低;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总量及各项支出费用提高迅速;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在逐渐增大:农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态势;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周文 《统计与社会》2005,(3):48-48,41
近年来,西安教育产业快速发展,教育消费的大幅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表现越来越突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据西安市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调查统计资料:2003年西安市城市居民教育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7.3%,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1.2个百分点。但仔细研究西安的教育消费,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乳制品安全的崩溃效应的虚拟变量,对1998~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变化情况。一、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一)影响因素分析乳制品是一类重要且特殊的农产品,其消费影响因素受到了不少专家  相似文献   

15.
何辉  尹音频 《统计研究》2009,26(6):23-28
 本文通过所构建的居民消费效用函数模型,得到利息税率调整引起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化量,并利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调整利息税率对我国人均消费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第二,调整利息税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影响的效应不同:提高利息税率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而降低利息税率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第三,城镇居民消费时间偏好、储蓄效用因子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和储蓄效用因子。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四川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同时,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和各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促进了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偏离的原因,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5-2014年电力消费量及产业增加值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引起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大幅度偏离的主要因素是电力消费强度发生变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结构效应发挥的作用逐步超过电耗强度效应,电力消费强度下降幅度相较"十一五"期间有所加大,但大多数细分产业电耗强度仍对电力消费强度下降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近二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地区的变化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些差异现象,而提出一些问题,即传统研究中将我国划分的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多数认为经济发展水  相似文献   

19.
一、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1、推进城镇化建设对GDP的拉动。根据2005-2008年北安农垦局城镇化水平提高情况和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情况的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测算,2009—2012年我局城镇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将增加3亿元左  相似文献   

20.
正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有着固定的联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可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措施控制对能源的需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能源供给的同步增长,因此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不一定存在相关性。与第一种观点一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能源需求的增长是由其经济增长导致的。目前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正确处理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中国乃至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