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的历史地位与跨世纪中国改革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地进入21世纪,屹立于21世纪,必须进一步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历史进程,是跨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跨世纪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今天,各部门、各阶层间的利益调整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财政管理体制作为调整各级政府间经济格局的一种制度,应该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市场化渐进改革中,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不断修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前行.回顾30年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发现它遵循一条基本的主线: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不断调整中央、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寻找集权与分权的最优结合点.按照这一主线梳理改革的演进轨迹,可以得出三条经验: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稳定的规则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分权不是财政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的短期取向.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干部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的干部制度仍然显得很不适应,正如赵紫阳总理指出的那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政府的职能将有所转变,政府机构和干部制度也必须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没有这方面的改革,就不可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赵紫阳答南斯拉夫《新闻周报》总编问)这就是说,我们的干部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接着城市也开始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加速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利率制度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利率制度也作了一些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行利率制度,还大大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率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它还远未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现行利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要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服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途择一种能够适应和推动新经济机制运转的财政政策,便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一、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财政体制和管理经济的调控手段发生了根大变化:一是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二是改革了预算管理体制,对地方财政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三是改革了工商税制度,加强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四是改革了资金拨转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了“拨改贷”和基金制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  相似文献   

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国的关键性战略任务,必须通过深化经济、政治的”双体制”改革来推动,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体制”视角来研究改革,有助于我们把握体制改革的统一性、矛盾性、系统性特征,使我们更明确体制改革的目的,更清楚体制改革是整体性的、重要领域的和系统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现在已经提到了研究和探索的日程上来。政治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政治体制改革将要涉及并需要解决哪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目前理论界所关注的。为了推动  相似文献   

9.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干部制度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同时,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也为清除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一、进一步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是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重姿保证人所共知,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遇事相互推诿扯皮;更有甚者,层层管、卡、拿,这一方面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办事效率,损害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为此,中央下决心用三年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应当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几年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许多弊端相继暴露出来,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人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前进,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否则,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制度只是抽象的概念,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地方政府扮演了制度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角色,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既是经济调控的主体,又是经济利益的主体,其双重角色的矛盾与困惑,引发了价值取向的迷乱和行为的失范。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地位,规范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必须转变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党委组织部,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适应才谈得上组织部门的自身改革,组织工作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适应,才谈得上服务和推动市场经济。作为处于城市和乡村、上层和基层结合部位的县级组织部门,如何才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呢: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前进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力争到20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摆脱困境,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至今,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实力得到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根本标准 ;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就是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开始于1980年,至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改革就业制度,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这项改革主要在企业外部;第二步是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把劳动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第三步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多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要原因是 :改革策略比较稳妥 ,较好地处理了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经济改革方面又采取了渐进式推进的策略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把生产主体的利益、权利与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对体制外的部分采取了首先放开的策略 ;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 ,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但也有缺陷和不足。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 :国企改革 ,农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两个转型的关系处理 ,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 ,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理论道德思想体系的重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问题的提出 1.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这一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求得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本世纪末小康水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2002,(6)
黄少安在《山东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5期撰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指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 2 0多年 ,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作者认为 ,2 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以下基本经验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和核心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允许旧体制外生长新体制 ,即新体制增量改革与旧体制存量改革并行 ,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  相似文献   

20.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实行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笔者想从研究利益问题入手,探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的作用,并试图从这种研究中,着重说明在我国改革过程中利益问题的重要性,说明利益是推动我国改革的动力,是制定合理政策的基础,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充分地考虑调动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制定出具有最佳效益的政策,是保证我国改革成功的基本条件。正是出于这种契合,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问题,加以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