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杂糅的、碎片并置的、开放性的小说,所以不易解读,被评论界誉为“天书”。运用“原型理论”,通过对比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解读和诠释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奥德赛》)为基石,在结构、母题、人物、象征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传奇冒险经历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2.
布鲁姆是乔伊斯作品《尤利西斯》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乔伊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自《尤利西斯》问世以来,布鲁姆这个人物形象就饱受争议,围绕着这一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英雄”还是“懦夫”,学者们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析和争论。跳出二元对立的模式,从城市游荡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布鲁姆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的语音修辞一直是乔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从《尤利西斯》这部“交响乐”的内部成分———语音修辞入手,借用Plett的语音修辞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删减和增补,讨论了《尤利西斯》中因音素变异(破格)和音素强化(平行)而形成的十八种辞格,揭示出它们特有的文体功能。在《尤利西斯》里,语音修辞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游戏性,而且对语篇起到了衔接和连贯作用,在合适的语境中它们还可以产生联觉效果,具有较强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作家乔依斯关于“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为了实现“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理想,乔依斯还首创了“神话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神话作为一个隐喻的媒介使作家“超脱”于作品之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讽的、超然的透视观点以审视现代人的生活。神话作为隐喻又给故事表层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的分析,认为乔依斯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先锋作家,是一个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家,而不是国内评论界所说的“反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西方现代派小说大师。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几乎涵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侧面,具有现代社会“百科全书”的美称。笔者本篇论文试图从宗教、军事和城市景观三方面解读《尤利西斯》中所展现的压抑的都柏林形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7.
读时下某些时评作品,不禁想起邓拓《燕山夜话》里那篇《多学少评》。如果用几个字概括,时下某些时评作品,我看就是“旧”、“凑”、“瘦”、“陋”。“旧”,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有着庞大的象征体系、晦涩的语言和令人惊叹的文体风格,让无数读者望而却步;作品所涵盖的丰富主题意义也深藏于文本之中使读者不易把握。对《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参悟其广博深邃的含义。文章从文本形式、意义生成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相似文献   

9.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0.
《尤利西斯》代表着乔伊斯意识流作品的最高成就。本文从译文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汉译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拟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翻译处理方式,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探讨《尤利西斯》语言变异特征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小说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特殊文体,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从日渐衰落的“作者中心论”和如今盛行的“读者中心论”的翻译策略方面进行分析,以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文学名著《尤利西斯》为例,简要论述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优缺点.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处理好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艺术特征;本文试以《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和《尤利西斯》三部作品分析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时代,我酷爱台湾作家古龙的作品.他笔下“风流飘逸”的楚留香、“翩翩飞舞”的陆小凤和“至真至纯”的李寻欢,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了大学,又迷上了朱自清,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可以反反复复朗读一个月。开始教书,不知不觉关注起孙犁的作品,曾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匆匆读完他的一本散文集。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5.
烟壶里的大千世界─—论《烟壶》的民俗美刘惠珍邓友梅曾经说过:“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他说他的近作“都是我探讨民俗学风味的小说的一点试验。”他致力于这样的美学追求:“文学艺术本身,它也有它自己的任务,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从你的文学塑造中,...  相似文献   

16.
王晓霞 《北京纪事》2013,(10):11-14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图书”调查,让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不幸”上榜。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的意识流名著《尤利西斯》的主题——对爱尔兰民族文化的批判除了体现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作品中诸多异族形象的描写上。本文拟从形象学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尤利西斯》中的异域形象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其与乔伊斯的爱尔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训诂质疑     
<正> 一、薄言“薄言”在《诗经》里凡十九见,在汉魏晋六朝诗人的作品里也常常可以看得到。前人对这两个字有种种解释,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周南·苤苢》:“采采苤苢,薄言采之”,毛传训“言”为“我”,释“言”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说:“我既仿佛命里注定要拿一支笔弄饭吃,这支笔又侧重在写小说,写小说又不可免得在故事里对‘道德’、“爱情”,以及“人生”这类名词有所表示,……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阶级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多下人,如何明显具体反映在作品里”.  相似文献   

20.
李冷在《灭亡》和它的续篇《新生》中都出现过。不过,在《灭亡》里,他是作为杜大心的陪衬,以一个泛爱的和平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在《新生》里,李冷则成了作品的主人公。关于《新生》,作者曾说:“《新生》写理想不死,一个人倒下去,好些人站了起来。”又说:“我想写一个人的转变,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谈<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