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张兴亚同源词和同源字是汉语语言学中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术语。同源词是音义结合关系有同一来源的词。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推寻词的同源关系就不能离开词的这一本质特点。最原始的一批词,其音义结合关系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2.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3.
从<<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4.
王兰 《学术探索》2013,(4):117-121
同源字与同源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源字研究发端于许慎的字原研究,宋元明清学者一脉相承,有继承也有发扬。受现代语言学影响,同源词研究兴起,但学者对同源字、同源词有所混淆。从文字学角度区分同源字与同源词,应从造字人手。分析同源字,首先要抓住字的形体来源,同源字必须要有个共同的造字之源,即字源。其次,还要注意字的意义联系,同源字的意义要与字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的同源词流传至今,往往在各地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迹;考证同源词,征引古代训解与用倒无疑是必要的,但举证现代方言──活的语言同样应予重视。本文所考各组同源词,既首以古籍证其“声近义通”,又次之尽力以方言足证:把传统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到一起。每组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词是方言中有的,故名曰“方言同源词”。论证仿章太炎《新方言》、杨树达《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即先书证,后方言。  相似文献   

6.
汉语同源词刍议孟蓬生一、定义汉语同源词是汉语语源学的研究对象,但什么是同源词,大家还没有一致的意见①。下面是四种有代表性的看法:1、陆宗达、王宁:“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的词叫同源派生词,简称同源词。”②2、王力:“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  相似文献   

7.
“大”义同源词的考证、系联工作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未尽。为已有的“大”义同源词研究拾遗是同源词研究的重要工作。本文拾遗八组“大”义同源词:石、硕、袥、拓、鼫、铎、瓽、敞;坴、陆、鯥、寥、嵺、飂、髎、顟、■;麢、蘦;鳙、镛、■(■、■)、墉;鼐、奭;滒、柯、閜、诃、呵、阿、■、舸;鬵、岑、梣;■、觥、侊。  相似文献   

8.
区别原生词和孳生词是同源词研究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从汉字的特点来看,判定原生词和孳生词的线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古文字材料、传世文献以及文字的谐声偏旁。  相似文献   

9.
词汇系统一直是词汇学界的重大疑难问题.1958年,王力先生提出汉语词汇有两个系统,一是同类词,一是同源词.同源词在前贤时彦的探索下,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将近60年,同类词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观念中词与字性质不同,一划而二分,认为不能用文字部首来研究词.其实,词都是由文字记录的,尤其是历史词汇,离开文字就没法研究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大兴,“范畴化”、“原形理论”、“意象图式”等学说沟通了字与词的关系,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形成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不仅能产生概念,表征为词,还能投射到字,表征为字形.部首字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还能带进由它构成的属字,为同类词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同类词理论为构建汉语词汇系统,提供了有条理、有规则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论坛》2012,(2):F0004-F0004
本书以文化的转换为背景,对唐宋词的艺术发展史做了详尽考察,重点论述了唐代文人词与敦煌曲子词的雅俗分流,展现了五百多年间唐宋词的面貌,清晰地论述了唐宋词艺术演变的历史进程。读书既是第一部研究唐宋词艺术专门史著作,也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词史专著。  相似文献   

11.
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失误张振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王力先生《同源字典》①体大思精,材料周详且又引证严谨,再加上早出,故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甚大,对推动我国语言文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汉语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书内所述“同源词”,却...  相似文献   

12.
能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从词法到句法都存在着复叠式。“ABB” 式叠音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应用相当广泛,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入 研究。近年来在谈叠音词、叠音词组的一些文章中,虽也涉及到“ABB”式叠音词, 但未专门对其加以探讨。有的语法书认为“ABB”式叠音词是形容词第二音节的重叠 式,有的语法书则认为它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去年有人发表文章专门谈 “ABB”式叠音词,着重论述“ABB”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笔者认为此文的论证 是充分的,故同意此种看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同意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的见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中的“喬”族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斋"族字的分析,探讨"喬"作为声符在"喬"族字中的音义作用,并在证实"母文表义"的同时,揭示出其与同源字、同源词、形声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本特森和茹伦发表了《全球同源词》。他们在32种语言里找到了27个原始语词根来证明世界语言一源论假说。本文主要讨论了《全球同源词》一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词义分化严重,构拟形式过短,语音对应没有约束等,并因此认为世界语言一源论假说仍然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家庭教育在促进诗文繁荣的同时,也孕育了词体的兴盛.宋代家庭不仅以诗文教育奠定词人的文学基础,有的还以专门的词教育培养其作词潜能.词人创作的内在动因,甚至某些创作契机往往也可以追溯到其接受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子”、“孑”、“孓”、“好”、“孔”、“字”、“巳”诸字是一组同源字,其同源母体是殷周古文之“子”字。古子字象襁褓之幼儿形,因其成形较早,又是个常用字,所以随着时代的推移,它所兼负的记词任务相当繁复。“子”的一字多用现象在殷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典故词在构词上极具特色 ,主要表现为构成成分的变异性、音节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构词方式的丰富性。同样 ,典故词的词义也别具特色 :绝大部分典故词的词义架构简单、清晰 ,不存在词义辗转引申、重重派生的现象 ;典故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往往相距甚远 ;典故词的感情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往往具有多维性。同一个典故往往会形成若干个同源异形异义典故词 ,其不但与成语有别 ,而且也同缩略词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溯流讨源方法,以《说文解字》为参照,通过考释若干常宁方言词发现,方言词不但能明古训,而且其在系同源,证古音、古形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某个部件既表义又标音的合体字叫亦声字.许慎的“亦声说”是对“六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它为“右文说”的提出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确立以及现代同源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解释了222个亦声字,但还有更多的亦声字并没有明确解释.分析这些未明释的亦声字对于促进“六书”理论和同源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文》亦声字而未明释的原因或是许氏故意省称,或因徐铉对原本《说文》的误改,或因许慎囿于字形而产生的对字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王蕴智博士的学位论文(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印行出版了。从书名可知,这是一部探究同源字的专书。同源字研究在我国历时有日,有人把汉刘熙(释名)看作是我国第一部同源字典,此论虽未通必,但章太炎《文始),王力(同源字典)旨在研究同源字则是不容置疑的。章氏《文始)“讨其物类,比其声均,音义相认谓之‘变易’;义自音衍,谓之‘孽乳’。比而次之,得五六千名”。章先生设初文,准初文五百一十个,意在推求“文始”,然而由于其着力点主要在“声均”“物类”上,忽视了“形”,其结果把字根当成语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