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学离不开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中一直延续着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理想世界是宗教和文学的永恒主题。《红楼梦》的理想世界是太虚幻境与大观园 ,它受仙境故事和净土信仰影响。曹雪芹将大观园与太虚幻境比照着写以及最终写到大观园的毁灭 ,表明曹雪芹对纯而又美的理想世界的虚幻性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 ,这是曹雪芹宗教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梦》中找到一个核心意象用以概括全部题材并体现其叙事的基本结构,是笔者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将论证:这个核心意象就是太虚幻境,它与贾府题材互相结构,形成《红楼梦》的文本。这同时需要建构。本文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1)饮宴的原型内部结构的分析;(2)太虚幻境作为核心意象的生成和转换;(3)太虚幻境的四个维度与《红楼梦》文本的四个层面之间的同构。这是一个大纲性质的表述,具体详实的论述在这里不能展开。  相似文献   

3.
诗句“致使香魂返故乡”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写香菱。其中“故乡”一词 ,读者往往误以为是指香菱的出生地———苏州。其实不然 ,它应当是指太虚幻境 ,例如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反认他乡是故乡”句旁有脂批云 :“太虚幻境 ,青埂峰一并结住。”两个“故乡”的含义是一样的 ,都是指灵魂的故乡———太虚幻境或青埂峰。因为香菱和其他“风流冤孽”投胎入世前 ,都曾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死后必定前往销号。再者 ,香菱在幼年时被拐子拐…  相似文献   

4.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楼梦》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这两种说法,本文从说法、人物及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探求曹雪芹的爱情雅俗观,阐述了“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的社会根由,揭示了《红楼梦》的爱情内涵对后世的启示意义以及作者对爱情、理想、生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6.
草木、花柳与群钗——神道设教与大观园群钗的神界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的方式把太虚幻境、大观园写成草木、花柳世界,赋予降凡的太虚幻境诸风流冤孽以"花柳"、"草木"之特性,群钗咏花实际上就是自咏,大观园的花开花落也就成了群钗命运的象征.这表明曹雪芹成功地将诗性叙事嫁接到宗教叙事中,令<红楼梦>有别于通俗小说而成为抒情体小说经典.<红楼梦>关注的不是思想,不是事功,甚至不是道德,它关注的仅仅是情缘、仅仅是性情、仅仅是生命,其灵魂是生命意识,其精神渊源是<庄子>,其文学渊源是传统的诗词曲赋.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8.
北京作曲家王立平的大型中乐作品《红楼梦组曲》的内容与小说《红楼梦》相比是一种非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从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出发,作者对音乐如何移植小说《红楼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即设想《红楼梦组曲》应主要表现以下内容: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大出殯、元妃省亲、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和宝玉出走。  相似文献   

9.
中文系九六级 (二 )班高志忠同学题为《智慧艺术与现代公关——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我见》在国家级刊物——《红楼梦学刊》2 0 0 0年第 1辑刊发。这是中文系举办“学生论文报告会”以来学生作品第二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此文的发表是中文系多年来重视学生科研实践的结果 ,更是中文系举办“学生论文报告会”以来杰出的成果。中文系学生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红楼梦学刊》上刊发@张东虎  相似文献   

10.
大观园这座园林,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幅建筑蓝图。随着《红楼梦》的盛行于世,大观园也从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明义《绿烟琐窗集·题红楼梦》题注写道:“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袁枚《随园诗话》卷二收入明义《题红楼梦》诗二首:“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些差。”“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红楼梦》几个有争论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红楼梦》是隐射清朝统治腐朽不堪的政治讽刺小说,《红楼梦》创造了现实、神话、理想三个世界,《红楼梦》的作者可能是脂砚斋。  相似文献   

12.
赵娟 《学术探索》2013,(6):77-82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相似文献   

13.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写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实际上它包含了多重象征意义,本文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太虚幻境的描写既是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梦境与仙境的结合,又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女性世界,充满了极幻极真的艺术气息,使《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这已为许多学者、专家所认定。近来读《红》发现,即使是名家妙手的高鹗也有笔误。《红》书第一百一回“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北京版,四卷本第1182页),前后一照应,就可看出,高鹗笔下的月亮差了半个多月的“节气”。  相似文献   

16.
(一)《红楼梦》里的睛雯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有人说是“平等友谊”关系,又有人说是“爱情”关系,还有人说得笼统些,是“亲密”的关系。当然,晴雯最后向宝玉表达了爱情,那就是她被撵出大观园而含冤将死时,在向唯一前来看望的宝玉诉说冤屈和悔  相似文献   

17.
林亦农 《理论界》2009,(5):152-154
<红楼梦>的美主要是大观园孕育的.大观园是众多美丽女性和男性主人公贾宝玉的主要活动舞台,这里显示了封建末世的年轻一代在黑暗与光明交替之际对理想的追求光辉.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红楼梦>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理想世界的产生、发展和幻灭,揭示了它无比丰富深刻的理想美和悲剧美.始自理想美,终于悲剧美,是大观园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缘起1979年,美国的余英时在香港发表文章,提出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论和“红学革命”论。余氏的论点是批评和轻视红学研究中的已然存在的各个流派,认为那些都要不得,至少是到了“山穷水尽”、“眼前无路”的地步了,一个“红学革命”应当或已经出现了。两篇文章都不短,但撮其要旨,就是为了倡导这场颇曾动人听闻的“革命”。近些年来,红学界的情况依拙见看来,是貌似繁荣兴旺而实际上新的建树不多,确实需  相似文献   

19.
自3月13日《书刊导报》以一版头条地位加“编者按”套红发表段献民《为世人前所未闻、为学者前所未想;震惊人类的发现——《红楼梦》应有两部:王国华替曹雪芹完成〈太极红楼梦〉》一文以后,迅即产生轰动效应,大陆及香港的数十家报刊纷纷摘载此文,从而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注目。5月14日,武汉《红楼梦》学会在湖北大学召开“第三次当代红学研讨会”,就《太极红楼梦》问题、《红楼梦》的结构艺术及红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五回作为全书纲要性的一章,通过太虚幻境的“册子”和警幻仙姑的“曲演”,将书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及其命运大抵披露和暗示了出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作者特将宝钗、黛玉合作一图,合咏一诗,并放在全册领头的位置:“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