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类学的任务是要对世界各不同民族的情况作自然主义的描述和解释。这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从“未开化”状态到“不文明”状态,最后到达“文明人”状态各阶段的文化演进。在人类的疾病中,除了一些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引发的疾病,如忧郁症、白血球过低症等,今天常见的许多病种都古已有之。那些“不文明”状态中的人是如何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呢?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是以“破旧立新”相标榜的社会政治运动,声称要打造出“一个红彤彤的全新世界”。然而吊诡的是,对那一时代稍作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的分析就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爆发与流行的许多社会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其实倒是复活了最原始、最古老的一些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文化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是进行实地社区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对迅速变迁着的中国社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考察思索 ,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类学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开创和发展了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文化研究是费孝通的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随着费孝通本人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简要梳理其文化理论的来源 ,介绍其“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格局理论和他对中华文化重新定位的思想。文化功能动态论的理论渊源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被视为文化现象。文化问题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核心领域。这也是费孝通一生研究…  相似文献   

4.
费先生在进行学术反思和补课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等问题,关注着社会发展变迁中不同文化的接触、转型和融合。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人类如何相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必须研究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北京“浙江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修正了人们过去对“移民聚居区”的想象;讨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区”概念的含义。强调聚居区的聚合和开放是统一的。提出不能再把社区看成“实体”。单个的社区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具体而微”,而是人们在“大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实践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中国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全球化”浪潮、越来越快地进入“后现代”时代,传统文化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全球化”、“后现代”是否真的会毁灭传统文化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潘泽泉 《社会学研究》2005,20(3):221-227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 ,阎云翔以人类学特有视角进入中国东北下岬村做田野调查 ,完成了有关一个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 ,作者通过研究礼物馈赠和经验性实践考察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的新路径。通过描述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图式 ,通过策略性的礼物馈赠和实践性的社会关系 ,全面呈现一个中国村庄中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中的运作逻辑 ,呈现一个村庄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因此 ,以诠释“关系”的社会学传统为棱镜 ,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丁元竹、江汛清同志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一文中阐述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对“社区”概念的不同评价。认为我国社会学界关于“社区”的界定不仅是清楚的,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概念同其它概念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区”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自身的变化和人们对“社区”认识的深化。“社区”概念的变化并不妨碍传统的社区研究方法的使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恰恰相反,把“社区”理解为空间结构中的一个环节的观点反倒带来了许多理论上的混乱。作者最后提出了认识“社区”概念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通过各种介质凸现出来,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全球化前提下讨论文化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或“文献”的框架内,而应涉及人类特有的整体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文化自觉——文化以人为本近年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场合提到“文化自觉”,他所谓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而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我想是基于也是激于…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人类学对人类及英文化的研究,在研究的角度、观点以及方法上,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在深入,流派繁多,可谓“百家争鸣”,取得了累累硕果。在这众多的流派中.格尔茨提出的“深描”方法,无疑是文化研究理论的一项重大革新与拓展。在他看来,文化是体现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他所追求的是析解,“即分析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这种解释科学以民族志的描述为基础.通对他者文化的深描.了解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在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意义.从而达到对地方性知识的观察、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大力发展,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阻隔被打破,各国的文化得到了新的组合和重塑,故而文化的交流空间和交流视野增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断言,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不仅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对于民族文化的总体而言,也将形成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经常被误为是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对立的概念,并用之来作为反对本土化的理据。本文首先试图澄清本土化是指研究者在作研究时思考问题的本土化,亦即指研究者逐渐把自己文化传统放在研究思考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之框架之中的过程。它与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探研实质社会变迁的概念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可混为一谈,也无所谓相互排斥的问题。作者甚至发现目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讨论及研究急需要本土化,因此提出一个思考框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等概念整合起来,并且提出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着手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全球化与社会经济管理 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全球化浪潮,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资源跨国界的横向流动和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及经济活动在全球拓展,推动了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新的地域和经济领域重新配置.因此,在人类新的发展历程中,怎样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必须要研究全球化形势下新社会经济发展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刘倩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独特社区———南街村。在中部中国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落,社会经济的崛起、社区生活及文化模式的特征诸方面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类似的社区在发...  相似文献   

15.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本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近来引起大陆社会心理学界高度关注的现象入手,阐明了其概念内涵及形成原因;接着,文章就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那种以为“只要是本土的就一定能够成为全球的”的观点是片面的,较为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本土化有赖于全球化,而全球化同样有赖于成功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提出了下述五方面的看法:(1)本土化需要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进行批判与改造,但本土化不意味着拒斥“全球化”;(2)本土化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但本土化不等于传统化;(3)本土化需要向先行一步的台港社会心理学借鉴经验与教训,但本土化不等于台港化;(4)本土化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本土化要坚决避免非学科化;(5)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参与甚而影响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心理学能够成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确切含义颇难把握。据有关辞书解释,该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代表着几种不同的内容。从文化学的角度解释,“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有160多个定义。为此,本文所谈的“文化”概念,只能基于一个为大多数中外学者认可的总定义,即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者泰勒对“文化”定义的简扼归纳:“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来探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身体、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立里 (以下简称主持 ) :您二位分别都在编辑关于“身体”的书籍。能否先请介绍一下 ,你们为什么认为“身体”这个题目很重要 ?冯珠娣 (以下简称冯 ) :在美国这个研究方向是有历史渊源的。 1 987年美国的两位医学人类学家写了一篇文章 ,“关心的身体 :身体人类学导论”(TheMindfulBody :AProlegomenonforanAnthropologyoftheBody) ,提出 :医学人类学基本上是关于身体的人类学。作者之一 (MargaretLock)是我正在编的这本“身体”读本的合作者。医学人类学在美国大学课堂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论题 ,由于 87年那篇文章影响非常大 ,很多人类…  相似文献   

18.
于木 《公共关系》2001,(12):32-32
“全球化”(gtobalization)一词,是八十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九十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一些文化学家用它来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就是这些文化的世界现象背后,如何认识它的真谛呢?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环境逐渐开放的形势下,城市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个人以及社会的种种因素,越来越多的“恐婚族”接连出现。都市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大多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恐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不仅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本文中会系统研究都市青年恐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恐婚问题进行介入,帮助恐婚族摆脱心理疾病,以期能够为后续各界人士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仍是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继续共存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得以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下,正面临着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双重挑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壮大却给世界一个掷地有声的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在现今全球化浪潮中其仍是科学的,也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