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慧血》讲述了一个美国南方梦幻般的哥特故事。《慧血》表象上未有典型英国哥特和美国初期哥特小说特征,也未有爱伦·坡和霍桑心理哥特的特征。奥康纳开创性地将哥特式写作技巧与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开启了哥特文学叙述的新维度,从宗教浪漫主义角度隐喻了美国二战后南方人的精神迷茫及罪恶感,对美国二战后社会矛盾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惑予以启示,进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最初是18世纪欧洲作家藉此反抗外在的宗教和国家权力、反抗启蒙理性主义的表达方式,而美国哥特则是在美国未成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舶来’并在这种背景下经由独立创造后形成的一种原初类型。它追溯了哥特中的暴力根源不是通过个人心理或宗教冲突而是通过作为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初始框架中导向暴力的思考。通过将哥特符码置于美国历史发展的场景中,这种场景也就成为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的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3.
[摘要]18世纪英国特殊的文化土壤催生了建筑与文学中的哥特趣味,而哥特小说的兴起也受到来自建筑的诸多影响,并将建筑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结构模式。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将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加以并置,考察文学对建筑的吸纳与改造以及建筑在文本意义生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进一步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艺术格调何以在文学中得以呼应。  相似文献   

4.
《暮光之城》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方面均体现出哥特手法的巧妙运用。然而梅尔笔下的恐怖悬念是建立在浪漫爱情故事基础之上的,哥特色彩在小说中的体现和创新,使得恐怖悬念与浪漫爱情得以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源于中世纪的哥特形式承载着强烈的非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它顺应了新兴的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驳因而在18世纪的文学与建筑中复活。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而浪漫主义艺术依赖的是感情、直觉、冲动、热情与信仰而非理性,因而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与文学中的哥特主义形成了一致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创造性地把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向人们揭示出人性的冲突,表现了人类悲痛与渴望的强烈主题。她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对别样环境的刻画以及她别出心裁的叙事方法,使《呼啸山庄》超越了维多利亚文学主流,在英国文坛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哥特传统视角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通过探讨作者在创作技巧上对哥特传统的借鉴和发展,论述小说受同代人冷遇、后世人青睐的原因,说明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界定会受时代语境的制约,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成功借鉴了哥特传统,还以此为契机无意暗含了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特色,显示出了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女性哥特将性别与体裁有机地结合,是女性作家以哥特体裁为载体、以哥特因素为手段,探究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共性问题。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充满浓郁的哥特色彩,透视出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意识。本文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性别身份、黑色幽默式的氛围和"家"的双重意义等女性哥特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质疑和控诉。  相似文献   

9.
在《大金梦》里,海姆斯从新哥特场景的戏仿、悬念与新哥特迷惘氛围的营造、反讽与新哥特心理氛围的生成三个方面建构起新哥特叙事,揭示了新哥特语境中人性之恶的叙事表征。他用新哥特式笔触展现人类生存的焦虑,勾画出一种人类反启示录式的黑暗想象,显示了人在危机中的创伤感、惊恐感、焦虑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感。海姆斯把传统哥特元素与美国现实社会的文化语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人性之恶,然后从人性之恶的恐怖感知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一种心灵顿悟的"崇高"。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黑猫》是坡的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和两只黑猫的斗争,主要从恐怖场景、恐怖意象、恐怖人物等方面去塑造黑猫形象及刻画主人公内心的邪恶,从而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这种恐惧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是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恐怖。坡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他的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一种恐惧刺激的兴奋和快感。其哥特式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净化了读者的心灵,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12.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毫无事实影响关系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首先意味着要切实找到它们的可比性。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看 ,它们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 ,这种类似的历史境遇 ,带来了它们创作思维上的某些共性审美特征 ;从作为文学的文本看 ,它们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又都呈现出了某些共性倾向。考察其相同性 ,不仅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避免盲目比附的弊端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可比性加以思索和追问 ,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4.
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期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中的一支,它擅长用恐怖和怪诞离奇的写作风格来描写超自然现象及善恶之间的争斗。它的震撼力吸引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本文通过对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旨在表明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200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始终都没有偏离善恶冲突和道德探索的这一主线。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是英国哥特小说家与文学批评家不断提高莎士比亚的声名而合力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在借鉴莎士比亚的优秀遗产时,小说家自觉地有选择地将莎士比亚创作中相关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并加以强化,使莎士比亚因素化作早期哥特小说的重要文学特征,客观上又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哥特式色彩,成为哥特小说创作之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莎士比亚打上"哥特诗人"的鲜明印迹,使其成为反古典主义的典范。莎士比亚"哥特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在18世纪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的,是英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产物,是英国中产阶级发动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英国贵族价值观衰落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兴起的表现。"哥特诗人"中的"哥特"不但具有"野蛮""中世纪""超自然"的含义,而且富有形式、内容、民族性等深厚内涵,是政治、文化上的自由与文学创作上的自然的表征。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对于中世纪的重塑让他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莎士比亚还扮演着改变文学批评原则的重要角色,动态地反映了18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点,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哥特文学之美有一个被发现被认可的过程,其美感体验因人而异,但美感的基础在作品文本本身。如果从创作者的情感因素和文本形式讨论其审美基础,对认识此类小说的艺术价值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澳洲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享有世界声誉,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代表作《井》也没有赢得它应有的关注。现有的文学批评多关注其后殖民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位文风诡异多变的作家,乔利的小说值得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女性哥特小说是其文风中一个重要特点。乔利运用女性非线性叙述模式,塑造了赫斯特和凯瑟琳这样的女性边缘人物,有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猎奇,乔利关注更多的是人物性别、等级和情感关系。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外衣下,乔利文笔鲜明地表达了现代人物间的关系困惑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共生关系,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和权威。  相似文献   

19.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哥特是凸显特征的艺术,是对自然的创造性模仿,是在丑与悲剧的激励下表现崇高。哥特风潮实质上蕴含着多种美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