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饥饿艺术家》这个短篇小说 ,从艺术家与卡夫卡本人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们对艺术所表现出的“不满意” ,艺术家形象的创意这三个基本角度出发 ,旨在剖析卡夫卡著名的自我投影式写作。通过对卡夫卡短篇《一场常见的混乱》的重新解读 ,探析卡夫卡作品中颇为独特的图像式象征性书写。揭示正是卡夫卡的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此的自省和深沉思考 ,使他的作品真正成为了那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3.
悖论作为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使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不论是《城堡》或是《审判》,都是用悖论和滑动反论构成的象征性图像,又包含着譬喻和寓言, 这平添了作品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含混性和不确定性,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政治思想张力的指涉功能,感受到卡夫卡如此完全地指涉着历史与现实的权力网络,执着如厉鬼地清算压制性权力对个体的虐杀,让我们认识到卡夫卡的道义和美德比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更重要.于是,作为思维方式的悖论又衍化成抗击专制和极权的利器.  相似文献   

4.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赵山奎 《东方论坛》2012,(3):75-80,96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6.
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7.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20世纪,卡夫卡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他与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本文以卡夫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方面试析卡夫卡思想的动荡与矛盾;考证《城堡》解释的迷宫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有的学者提出“对于夫卡夫《变形记》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一面之词,本文则从作品的艺术结构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了《变形记》叙事结构模式和卡夫卡内部世界构成之间微妙的同构对应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卡夫卡思想方法的缺陷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人们精神健康的损害。从而,使得《变形记》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9.
探析矛盾主题及象征意义在《老人与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和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为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海明威凭借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美国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看似矛盾的主题及象征意义的写法在小说中得到了极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孤独意识与漂泊感,使得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与传统作品不同,以往的高等级优越的人不再是主角,怪诞甚至是丑陋的动物成了与人平等对话、甚至能击败并反讽人类的主角。本文将用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解读卡夫卡变形题材的作品,并主要以《变形记》和《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告》这两篇作品为例来分析了其狂欢化的艺术原则,以便加深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法律门前》是弗兰茨.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审判》中的一部分。寓言情节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通过二者对话及行为的精彩的描写,引出了笔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不过是弗兰茨.卡夫卡的注脚①。那么,《法律门前》所反映的法律问题则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判决》是卡夫卡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奠基之作。但论者一般是从卡夫卡惯常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和其创作过程惯常的主体心理活动特征来谈论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判决》作为卡夫卡最为自我肯定的作品,它的创作指向也奠定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许多批评家把《判决》与其后来写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相提并论,视之为卡夫卡审父情结的自白,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更多则是表现为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内心分裂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风格特色的乡土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既呈现了深广的现实社会内涵,又彰显了独特的历史时代风貌,并且在写作技巧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小说《马兰》与《结婚》呈现了与众不同的叙述特点与个性风格,凸显了文本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小说内容表现出的青春期性行为反应,探讨了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审美教育作用;从叙述艺术视角分析了作品的诗化小说特征;从作品的思想及创作手法上考察了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和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并从背景、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小说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生前向人们谈起他全部创作中“最值得一读”的几部作品时,曾把短篇《判决》列在第一位,足见这篇小说被作者重视的程度。《判决》写于1912年,与写于同年的另一部小说《变形记》相比,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尖锐:它流露出对“父亲的恐惧”,和对父亲粗暴、专断、冷酷、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深究与剖析,进而达到对专制政体的抨击和对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向往。卡夫卡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当时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这里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卡夫卡生活的社会环境;二是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而这个政府素以专制而名垂青史。他的家庭是个犹太人之家。在当时的布拉格,他是民族中的“少数”,又讲德语,困而又不能与其他犹太人沟通,他成了孤独者。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捷克犹太商人,精力充沛,性情无常;由于事业的成功,为人傲慢,对儿子管教颇严,尤其对儿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志趣经常加以嘲笑。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他  相似文献   

19.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惊险的小说情节同严肃的道德主题的完美结合和独特的电影技巧的运用。格林把电影化技巧不着斧痕地化用进短篇小说《过桥》中,使他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使他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