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效率与公平,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历来都被人们所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这一问题有很多论述,概括起来就是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思想已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认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必须体现的重要原则.深入学习、贯彻这一原则,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进国 《学术交流》2005,(12):71-75
如何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仅仅是一对矛盾,而且也是辩证相统一的;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公平合理地调整分配格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3.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复杂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解颇具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一、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主张公平优先,以公平促效率;三、认为两者同等重要,不应区分孰先孰后。一段时间以来,这几种观点处在一种相持状态。 本文认为,以上几种观点都未能充分科学地表达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提出自己认为适合我国目前需要的公平主张。 公平的两种涵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在它的生活中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其中自由、平等和公平(或正义)就是基本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三种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等值的。 公平作为人们最高的价值理想不仅区别于自由和平等,而且包涵着自由和平等。或者毋宁说,正是自由和平等构成了公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公平所包涵的自由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机会平等的公平(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起点的公平);公平所包涵的平等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结果平等的公平(也有的学者称之为结果的公平)。 所谓机会平等的公平,指的是人们应该具有充  相似文献   

4.
论技术变迁:对社会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交替之际 ,许多社会学家在进行“千禧年”回顾时 ,都把技术看成是社会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基本的推动力。确实 ,理解技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现在赞扬激进的社会变革的社会理论纷繁多样 ,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核心部分就技术变迁及其社会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大力强调的是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 ,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全球各地生活方式的趋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被说成是导致经济和就业特征革命化的原因。在“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中 ,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5.
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论著很多,说法各一。综观各种说法。基本上都是从“公平”和“效率”的概念辨析出发,再以社会的价值取向或道德标准分析其利弊,然后提出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见解。许多人都认为公平与效率,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有人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人主张公平优先,以促进效率;也有人认为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孰先孰后;还有人认为应当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论题,还原为“平等与效率”的权衡。有的人则把“公平”与“效率”完全看作是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研究“公平…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立者,其社会改革论《社会改革观》,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理论性创造。本文试结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仅就其社会改革观的基本内容、理论贡献等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李秋烟 《社科纵横》2005,20(2):35-36
目前我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变革,社会资源分配规则的重大调整,必然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出现了重新分化组合,获利与失利、平等与不平等交织,因而能否保证转型时期公平与效率的实现以及如何保证其实现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也是我们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探析──兼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刘锡军不同的体制构成不同收入分配机制的特征,其分配的功效也不同。在过去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时期,国家作为整个劳动者代表行使分配主权,宏观和微观分配权利集国家一身,体现的是一元分配主体特征;国家作...  相似文献   

9.
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内涵,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从财产制度和市场制度两个方面、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次探讨了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价值论中公平与效率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经过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马克思的发展,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学术圈与媒体热议的话题。但收入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只是基于人们伦理和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判断,基尼系数既不能回答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问题,也无法预言哪些群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公平感的实证研究说明20年来北京市居民的公平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有所增强也有所区别。在贯彻党中央"提低,扩中,调高"的公平目标时,政府的主要工作既包括规范和整顿市场分配秩序,同时也应在调节贫富差距时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1.
徐振华 《社科纵横》2011,(12):62-65
在清末民初的思想潮流中,章太炎力倡法治与共和,主张扬法抑儒,力倡法治、伸民权,同时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应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章太炎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型的思考过程和法治理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和成功起到了思想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本主义和社会生物主义论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来源对于哲学史上提出的人的本质问题,尽管马克思主义作了原则性的回答,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人类学问题上还是继续唱“对台戏’。从达尔文主义出现开始,到现代生物学与人类遗传学为止,科学已完全推翻了种族主义关于人类各个种族价值不相等的谰  相似文献   

13.
论劳动债权优先权——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权利冲突及其实现顺序的问题.我国虽没有规定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但特别法上的优先权已有规定.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理论基础在于优先权制度,从法哲学基础范畴看,劳动债权优先权的合理性在于生存权高于财产权.劳动债权优先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属于生命权的范畴.从法经济学角度,劳动债权的优先实现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债权的先天弱势地位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其个人防范风险途径的缺失,决定了其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在立法价值的博弈中,劳动债权是否优先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反思,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债权的特殊性和劳动债权优先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通过建立优先权制度,合理保护劳动债权.  相似文献   

14.
张素芳 《学习与探索》2008,1(2):124-129
市场经济中的劳资关系实质是劳动力商品平等交换的经济关系,包括劳动力商品在内的商品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公平分配利益的客观方式.只有深化政府改革,以确立商品所有者特别是劳动力商品所有者市场主体的权利为基点,建立、健全客观的市场交换和运行秩序,才能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市场初次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而有力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涛 《探求》2002,(2):46-48,54
关于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两极的对话由来已久 ,理论界也一直未停止过争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我们的改革实践更多地关注了效率 ,对公平的“兼顾”不太到位 ,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引发了社会躁动和不安。本文在直面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同时 ,从历史、现实、制度建设、改革代价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平“扩中、保低、调高”的基本思路 ,从而勾勒出了诸如“培育、孵化`发展极' ,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低问题”等具体措施 ,力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维护社会公平” ,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洁 《学术交流》2005,3(10):117-120
社会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和价值理想,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协调与和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把握社会公平这一价值导向,尤其是要客观正视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建立利益调控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得力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察社会质量的内涵和测量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社会质量理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蕴,价值维度是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取向.社会质量的理论架构内在蕴含着社会信心这一重要主题,社会信心是社会质量研究不应忽视的主观价值维度,但在该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明确体现.社会信心强弱可作为衡量社会质量高低的标准和尺度,提高社会质量是增强社会信心的基础和途径.如何在当前中国改革关键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质量与社会信心的辩证关系以使两者相得益彰,是社会质量本土化研究需深入思考的现实议题.  相似文献   

18.
孙波 《社科纵横》2008,23(5):129-130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和谐思想、"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锦增 《社科纵横》2014,(9):151-153
当前,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商人社会责任缺失的时期,重塑商人形象,重建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势在必行。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商业繁荣,商人阶层扩大。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责任观增强、完善的时期,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宋代商人秉持以诚信为本、经世救民、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等社会责任观。认真分析宋代商人的社会责任观,对当下商人社会责任观的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人是当代青年理论兴趣的热点所在。本文从考察鲁迅的青年观入手对此加以探讨。作者认为,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与人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鲁迅的青年观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旧文化对人的奴役,并且还启迪青年在新文化意义上对本身进行再思考。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觉和自由的发展;人的价值是以创造为中介的自我发展与杜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让当代青年确立成为自觉的历史创造者,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