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等观点,可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在第一单元里为中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歌世界,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丰富他们的心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在相识的很多诗人当中,即能写现代诗,又能写古典诗的诗人并不多见;我遇见的“倒数第二”,不但是诗者,而且是书法绘域者。  相似文献   

3.
谈“诗眼”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若不能欣赏中国的传统诗歌,应当说是一种遗憾。欣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而把握“诗眼”,则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那么,什么是诗眼呢?“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中有“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的句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正如人有眼睛一样,文章有“文眼”,诗  相似文献   

4.
李国文 《决策探索》2008,(15):79-79
笔者对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陌生,读诗很少,有点孤陋寡闻,还没有见过任何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以诗歌的形式,写他的月工资收入.这一点,不得不佩服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居然有本事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  相似文献   

5.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曾写有《午饭》一诗,诗云:“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大家不妨想一想,一位封建社会的丈人,自己吃饭时尚且能想到许多老百姓“无食”,想到自己却还“饭饱更念肉”,提出了不要等人指责嘲笑,自己就该去体察“民穷”,解决“民穷”,决不能只是贪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应该说陆游所倡导的“不待人嘲应自知”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同样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李秀江 《领导文萃》2006,(11):77-80
“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冯骥才作为外交官,李肇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并被媒体誉为“铁嘴钢牙”。同时,李肇星还是一位激扬、豪放、热情的诗人,由他作词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歌曲,已被众人所传唱。“铁嘴钢牙”的外交官在众多的中国官员中,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算得上是一位“明星”。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李肇星一出现,就会成为记者追访的目标。因为他讲的…  相似文献   

7.
说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人们大都会想到其中的“酒”、“菊”意象,除此之外,“飞鸟”也频频出现在陶渊明的诗中。在这里,选取陶诗中几只飞鸟,略作分析,来探求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诗是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是什么?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抒情的,它的本质就是抒情。因此,诗中所用的材料,景也好,物也好,皆与感情相关联,“物象关情”乃诗家之必然。苏轼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坡公在论述绘画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时说的,然而,这两句话对诗歌艺术来说,也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 :“不学诗 ,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和谐优美 ,千百年来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 ,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一、走近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了解…  相似文献   

10.
杨于泽 《决策探索》2010,(21):13-13
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以诗集《向往温暖》,日前摘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引发强烈质疑。他的诗被戏称为“羊羔体”,圈内圈外的人都加入了文学批评的行列,说着“不算最烂,是较烂”的风凉话,有些诗人则以“正宗”诗人身份对车延高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1.
正我认为读诗能得到与写诗同等的快乐。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小平一辈子不写诗,但第三次复出时,他在家里面高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当时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也没有哪一首诗比这首诗更能表现邓小平复出前的心情。这首刘玄德三顾茅庐时孔明吟诵的诗,就像是为邓小平准备在那里的。邓小平是一个诗性的人。宋人林宽说"自古英雄尽解诗",中国古代有大作用的人,多是诗性的人。反过来说,一个诗性的人,在成就事业方面,也会有大  相似文献   

12.
《决策探索》2009,(6):73-74
“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语自冯骥才  相似文献   

13.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内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所言,足以证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是生于酒而死于酒的“酒仙”、“酒圣”。  相似文献   

14.
郭林涛 《决策探索》2014,(19):19-19
音乐人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能被财产困住,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他从不买房,到处游历,即便一分钱没有,也要读诗,诗就是远方。这是他认为的幸福,他觉得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他做到了,而我们很多人却做不到,因为我们常常被金钱困住,我们的热情被分散了,有时赚钱的热情大过休息本身。我们在为工作、为买房、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疲惫奔忙,放弃了本该有的休息时光。  相似文献   

15.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大都短小精悍,在短短的二十来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与情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6.
周瑞 《科学咨询》2007,(18):12-13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并由此产生记忆,这只能说明一种事实,这种事物对于人们来说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邬静 《科学咨询》2008,(20):58-58
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反复诵读,"死" 读硬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达到读诗的最佳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课程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学段目标中再分别加以具体化。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不能囿于课堂上的40分钟;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一首代表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的大意是指在春天的夜晚会一直甜甜地睡,不知不觉就到天明.醒来时四处已是小鸟的叫声(天已大亮),回想昨夜(因为晚上睡得太好),只是仿佛在晚上听到了风雨声,却不知又会有多少落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除了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外,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春天睡眠应该是非常好的,有了好的睡眠,人们才会有好的情绪,好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天能够“春眠不觉晓”呢?  相似文献   

20.
尹冬华 《决策》2006,(6):32-34
在各种“潜见”盛行的时代,正确理解乡镇的处境,重新认识乡镇政权,显得极为重要。对中国基层乡镇和农民现状的忧虑不能压倒理性的判断,否则,事物就会像面团一样,被随意捏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