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发现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在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问题上有一定局限性。在该假说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约束条件构建出新消费模型。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该新消费模型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更具合理性,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的敏感性并不强,表现出一定的平滑特性。同时还发现,在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敏感性呈"W"型曲线分布。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偏低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情况,对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为更好的解释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及其原因做一些补充,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城乡居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安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运用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缓解流动性约束和提供便利支付条件等中介效应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和城乡异质性。要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人才投资、大力宣传推广、加强监管,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建立长期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棘轮效应"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家庭财富、社会保障支出对当期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当期消费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不确定性基础上的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我国城镇时间序列数据,对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支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其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很大。在收入不确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劳动收入的不确定性;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小,而且在统计上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可以采取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运用1997~2008年的经验数据,采用可变系数的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不同区域农村居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本期收入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并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次对我国各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导致农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矫正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北京市城乡居民1985年~2005年的人均消费、政府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以跨期替代的居民消费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政府支出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且挤入效应在长期内明显强于短期;决定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对政府支出的敏感性比城镇居民低,其消费更加依赖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着重对流动因素(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资本因素中的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收入)对农民食品消费倾向、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以及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对食品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收入对耐用品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贡献在所有收入变量对耐用品消费的贡献中比重最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食品消费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外出务工收入对不同类型的农民消费倾向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物流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然后系统梳理了农村物流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路径,并利用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物流和城乡居民消费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物流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物流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农村物流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即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而农村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对东部地区影响较大。因此,应当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加快东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加快培养物流领域专业人才,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收入约束对消费的影响,忽视了时间的稀缺性也会影响消费。本文考虑消费的耗时性,将时间约束引入个体效用最大化模型,由理论推导提出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工作时间对居民家庭消费的边际影响。结果发现,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工作时间较少时,工作时间增加能够通过收入效应机制增加消费,而当工作时间较长时,超时工作挤占消费时间从而显著挤出家庭消费;相比于低收入、非富裕家庭,超时工作对高收入、富裕家庭的消费挤出作用更明显;超时工作显著影响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对家庭在交通和文娱两类时间密集型消费上有显著的挤出作用。进一步分组回归表明,超时工作显著挤出了抚养比低的家庭、城镇家庭、青年家庭和老年家庭的消费支出。本研究对激活家庭消费、推动家庭消费升级进而扩大内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Wind数据库2007—2019年出口型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使用Huang和Luk构建的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融资约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中国出口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显著,同时融资约束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出口企业研发投入。此外,异质性出口企业的研发投入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民营企业和年轻企业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而对国有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在制订和调整贸易政策时,应全面权衡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出口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以更好地服务出口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经验数据,研究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动态相关性。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支付"逆向调节"效应成为引致城乡消费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居民收入、消费的内在关联性,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有利于抑制城乡消费差距;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型"政策使得城市过度挤占农村公共资源,不利于农村消费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就应在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改变我国"城市偏向型"转移性支付制度,"校正"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与城乡居民消费:攀比效应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攀比效应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假定存在消费的外部性,如果居民过度攀比,货币政策的福利效应取决于消费的外部性与垄断扭曲的相对力量。为检验这一结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是否适用,本文利用VAR模型和IRF进行检验,并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了差异性影响,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累积效应呈放大趋势,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的累积效应在长期中则趋于稳定。最后本文提出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进行干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利用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不但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而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等渠道降低了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如果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以及农村金融效率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对缩小各地区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的作用将逐渐减弱;从空间效应来看,各地区数字经济不能直接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但能够缩小周边地区的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 数字经济能缩小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但不能缩小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因此,东北地区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应与中部地区建立数字经济协调发展联动机制,东部地区应抢占全球数字科技战略制高点,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5.
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战略意义。通过构建数字化支付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数字化支付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支付能有效降低商品消费的价格敏感性和资金约束,通过心理账户和消费信贷两条中介路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不同资金来源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基于活期储蓄的数字化支付较基于消费信贷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建议聚焦数字赋能以改善农村数字化支付环境,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农村居民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16.
居民消费不足的环境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境视域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制约性因素,认为传统的发展战略和现行的部分消费政策、不合理的城乡结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渐进式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导致了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社会文化环境诸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等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市场环境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更加客观、更加直接。最后提出要克服环境制约因素,扩大居民消费,完善制度和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间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Campbell和Mankiw消费过度敏感性模型,选择1985~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资料构建了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并进行相应的解释。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其过度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699 5、0.439 6和0.492 1。其次,实际利率与三大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成负相关,利率的替代效用大于收入效应,但是估计得到的数值很小。这一结果进一步解释了中央政府在1996~2002年多次降息的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甚微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综合考察房产财富、房价、预期和未预期房价对不同年龄段有房和无房家庭消费的影响差异,对我国房价与家庭消费关系的主导机制进行系统的实证识别。研究发现:房价或房产财富与年轻家庭消费的正相关性,均显著大于中年和老年家庭;房价对有房和无房家庭消费的影响几乎无差异,与三个年龄段有房和无房家庭消费的影响也均无显著差异;未预期房价仅与年轻家庭消费显著正相关、且大于中年和老年家庭。上述发现拒绝财富效应和信贷约束效应的理论预测,支持共同因素效应的预期收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仅房价上涨对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效应是有限的,未来预期收入增长才是房价和家庭消费关系的主导机制,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内循环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不确定性视角出发,以黑龙江省13个地市50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衣户规模、心理感知、预期收入、持久性收入和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影响显著;失业率、暂时性收入、社保支出、消费环境、基本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作为企业的活力所在,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运用非对称信息的外部融资框架,在标准固定投资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增长前景这一要素,通过理论建模探讨了增长前景对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均表明:有利的增长前景能够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增加深化投资临界值,进而提高企业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相较于在流动性冲击出现后进行再融资的策略而言,企业在事先储备充足的流动性以应对流动性风险是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