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古时期"废弃、废止"义是"替"的常用义项,未出现"代替"义;在中古时期,"衰落、衰弱"义的用例渐多,和"废弃、废止"义一起成为"替"的常用义;此时还出现了"代替"义,但用法极少。到了近古的唐五代时期,"代替"义成为"替"字的常用义,"废弃、废止"义和"衰落、衰弱"义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用例极少甚至不见,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2.
从东西文化的视角对《庄子·应帝王》做了全新的且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分析认为:人类的主体生命和客体的绝对本体的"道"(帝王),原本就是处于双行一体的深度契合中;只要能自觉破除或超越人类自我造作的种种观念的障蔽,则宇宙和人类演化历史的"一体多元"本相与现象的运动,也就是"浑沌"和凿"浑沌"双行一体,双向逆反的演化密义会自显,"浑沌"和凿"浑沌"是牺牲与复活同在的密义也会自显,这些观点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 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重新进行了考察,指出表示"返回"义的"返"字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同时还借同音的"反"字表示"返回"义,"返"并非"反"的后起字,在表示"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应是通假关系。文章的研究可以纠正《古代汉语》教材仅依据传世文献用字将"反、返"二字视为古今字的错误看法,有利于指导古代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释"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并认为"善善恶恶为义;"其"利"则有"自然之利"与"贪欲之私"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自然之利"的意义上,"义"即"利",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在"贪欲之私"的层面上,"义""利"的价值诉求则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此,"义""利"之间乃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就朱熹的义利观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普遍意义而言,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行"字出现次数较多,其意思有差别。《论语》中用"行"字的"做;实行"意义的地方较多,大概有26处,此外还有"行走"义5处;"行得通"2处,"品行、行为"10处;"前往;离去"5处;"外交官"1处。《论语》中的"三人行"的"行"的传统释义存在疑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极度副词仍以单音节词为主,"最"、"至"、"极"三者使用频率最高,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最"、"极"源于"最高位(点)"义,"至"、"穷"源于"到达(终点/极限)"义,"绝"(尽)源于"竭尽"义,它们的虚化轨迹大多经由"达到极点"这一义项而成为表极度的副词。这些词多为兼职表极度,而"最"在中古时期已经发展为专职的极度副词,成为中古极度副词的核心成员,因而用例最多,用法灵活。  相似文献   

8.
根据存在主体的占据面积可以把"是"字存在句分为两类: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面积,这时A段和C段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是"由判断义发展为存在义很好理解;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小部分面积,A段和C段并不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时存在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这种"是"发展出存在义主要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并不”中“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淡化,转折义不断强化,从而获得了表示转折的语法功能,最终"并不"词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  相似文献   

10.
《佛本行集经》是本缘部佛经中规模较大的佛经之一,语言通俗易懂,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但这类词语释义多为《汉语大词典》所误释或失收。对《佛本行集经》中"狎习"等六个词语进行考辨,可知"狎习"具有"亲近"义,"愚迷"有"愚蠢、愚笨、愚昧"义,"白净"为"洁白"义,"皎洁"犹言"洁白",《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当;而"空闲"的"寂静,安静"义,则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别"为一特殊构词词尾,可解释为"每一",《汉语大词典》解释不确,应作修正。  相似文献   

11.
"丈人"即老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为"勤劳身体,分埴五谷","不"为语气副词。"以"与"曰"义通,"皆以美于徐公"句中"以"为"说"义,此义项被忽视。"袒"指脱去外衣露出上身,表恭敬;或左或右,表赞成或反对。  相似文献   

12.
"丈人"即老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为"勤劳身体,分埴五谷","不"为语气副词。"以"与"曰"义通,"皆以美于徐公"句中"以"为"说"义,此义项被忽视。"袒"指脱去外衣露出上身,表恭敬;或左或右,表赞成或反对。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初以来,网络穿越历史小说大行其道,其中又以"清穿"小说为甚。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清穿"小说大多突破史料限制,大力书写现代人穿越到清朝之后,与皇室贵族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其关注的焦点不在历史教训,而在古今女性的生存体验,包括她们的生存困境、焦虑感与爱情诉求。其中的优秀之作也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但就整体而言,以"清穿"小说为代表的网络穿越历史小说显示出对史料关注不够、娱乐性过强而思考力度不足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动量词"番""通""气"都表示动量的持续,但在情态义和色彩义上却存在差异。在情态义方面,"番"表现动作的"繁复"情态;"通"表现动作的"浑然"情态;"气"表现动作的"率性"情态。在色彩义方面,"番"在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上都表现出"中性"态;"通"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中性"态;"气"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偏口语"态。它们都可从语源上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挖"和"掘"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挖"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在《老乞大新释》中已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可大致推断,18世纪中后期,"挖"已取代"掘"成为通语中"挖掘"类概念场的主导词,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6.
《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4:247与73EJT24:268简缀合而成的《所寄张千人舍器物记》,记录器物十余种,另有其他名物词语多个,今人理解颇多困难。现对该文书所见名物词语尤其是"复、参靳、亶带、厺闾、 "等试作训解。通过古代字书、韵书等传世文献,以及河西简牍中的相关用例,证明"复"为裹革之轭,"参靳"为骖马的胸带,"亶带"为檀车之带,"厺闾"为盛放饭食和谷物的筐具," "为"鑡"(亦即"凿")的异体。  相似文献   

17.
动词、形容词后加上"掉"记作"V掉",随着"V掉"这一句式使用频率增长,"掉"的意义有了虚实之分。文章对"掉"的研究从语义入手、结合句法结构、语用表达,分析其语义虚化,进而论证"掉"的虚化意义为"消失义"、"完成义"和"实现义"。  相似文献   

18.
《祖堂集》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关系小句作定语,其中"底"字关系从句出现128例。"底"字关系从句分别具有"者"字关系从句与"之"字关系从句的特点。从音节结构看,"底"字关系从句中VP结构以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为主;从"底"字关系从句所指看,指人68次,略高于指物;从关系从句在所处的句子中的功能看,"底"和"者"字关系从句都可作话题,这些特点都与"者"字关系从句相近。《祖堂集》"底"字关系从句作宾语71次,与"之"字关系从句作宾语占优势相近。  相似文献   

19.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讨厌"一词的词典义为"没兴趣、厌恶",在一定语境中也常用来表示"不讨厌、喜欢或者喜爱"的意思,且往往带有一定娇羞和含蓄意味。前者是"讨厌"的"语言意义",后者是"讨厌"的"语境意义",两者在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在语音上,"讨厌"在表达语境意义时,语调明显被高调化、尾调拖长;在句法结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