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家庭资产的金融价值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分层抽样法,定点选取了重庆市9个区县的1046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排序Logit模型,就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状况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资产金融价值开发有利于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以及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但现实中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不足,资产金融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4年湖北33个县的3300户抽样调查资料,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湖北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结论显示,山区农户在消费上与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农户存在较大差异;农户食品支出随收入提高而下降,居住支出则相反;最低收入组农户的消费可能超过当年的收入,而最高消费组农户也可能如此。对消费超过收入的农户进行深入分析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6年和2021年陕西富县两个行政村414户的追踪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收入渴望引入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分析框架中,运用双栏模型探讨家庭决策者的收入渴望对其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渴望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金额就会提高23.3%,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渴望对低年龄组农户、高家庭资产农户和低教育程度农户的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渴望对农户农业生产性借贷行为的影响受到风险偏好的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对于借贷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农户而言,与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收入渴望越高的家庭决策者更倾向于同时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户储蓄率越低,即使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越低的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影响越大;(3)对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会随着收入增长、正规金融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并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金融体系有两大特征事实:一是非正规金融(或民间金融)发达;二是利率双轨制。这两个特征事实相互依存,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产生重大冲击,使得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模式明显有别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监控,由非正规金融体系中借贷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的资金价格不同于正规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价格,资金价格扭曲长期存在。为此,本文将非正规金融和利率双轨制这两个特征事实引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信贷扩张政策在增加银行系统信贷投放的同时会抑制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借贷活动,而非正规金融与银行借贷之间的此长彼消关系削弱了信贷政策的调控效果。正向的信贷冲击减少了企业对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可贷资金需求,从而降低了市场化利率,使信贷政策包含了信贷供给调节和资金成本调节双重效应,增强了信贷政策的调控效果。以降低非正规金融体系借贷摩擦为目标的金融管制放松政策能够减轻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并通过增加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资金供给降低市场化利率。  相似文献   

6.
李婧 《决策与信息》2010,(10):180-18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规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通过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博弈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才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式分步推进思路,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出发提出了规范和发展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户收入差距及其根源: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和Bootstrap技术,研究了中国农户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多元而复杂,既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和社会资本等微观因素,也有产业差异、区域分割、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非农就业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而社会资本、金融负债、制度与政策、区域发展水平等拉大了农户收入差距。就结构性收入分解看,不同的收入来源,其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不同的影响因素,其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也存在差异。其中,基础教育体现出的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其余诸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是结构性的,仅仅通过部分收入来源对农户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商品走进了人们的经济生活。这些琳琅满目的金融消费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金融消费需求。比如当消费者对自己的财产、健康或退休生活感到担心时 ,就有涵盖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财产险、火灾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等保单可供你选购 ;想要到银行汇款 ,光是个人结算工具就有信汇、电汇、汇票、信用卡、电子汇兑等多种花样。可以说 ,金融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时尚正在悄然兴起。在商品货币关系下 ,消费需要往往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金融消费跟普通消费还不同 ,金融消费需求只包括货币收入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方面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农村金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农户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户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局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4年3300户抽样调查资料,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描述了农户的收入及其结构问题。结论显示,山区农户收入与平原及丘陵农户存在较大差异,高收入农户一般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而大多数低收入农户分布在山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山区农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经营收入的有限。而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比重越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越高,农户越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之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非农活动收入是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利润主体。本文从监管要求、同业竞争、金融改革深化与金融脱媒、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并从人才培养、发展中间业务、重视消费金融、促进服务经济转型、积极拓展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贫困农户是典型的“边缘借款人”。小额信用贷款作为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对于打破金融排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户收入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探讨其在消除金融排斥中所起的作用,同时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反映在"三农"领域,归根结底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以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分工、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效用水平的过程予以理论证明,揭示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实现机制,并利用全国17省68个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加入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金融负债均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以及不同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启示在于: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以生产性为主,而对非正规信贷的需求以消费性为主。这种观点在中国农村金融研究领域也非常普遍。已有研究之所以高估农户对正规信贷的生产性需求主要是因为在概念理解、研究思路以及问卷设计3个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准确揭示中国农户信贷需求的贷款用途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控制住信贷可得性的意愿调查+假想式问题的改进思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大部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的需求均以消费性为主。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和结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信贷需求研究和我国政府制定农村金融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供给失衡严重,大量农户和企业难以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获得融资支持。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脱农化现象严重,现阶段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处于缺位状态,政策性金融亟待在农村金融市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分析农村收入两极分化和农村存贷款差距扩大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探索提升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的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16.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管理评论》2024,(1):236-250
基于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调研数据,本文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对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家庭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就消费结构而言,精准扶贫政策使脱贫农户家庭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提高,而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降低。就消费类型而言,精准扶贫政策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提高作用,生存型消费作用突出。就扶贫政策而言,产业就业扶贫政策作用最大,而保险扶贫政策作用最小。通过分位数回归、安慰剂检验等方法检验,上述结论仍成立。(2)异质性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地区、民族和收入的脱贫农户家庭消费有明显差别,其中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刺激作用最大。(3)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和脱贫边缘户这三类特殊家庭,他们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政策综合发力,家庭消费水平得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文旨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本文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以及国内各大城市对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实例证明在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果显著,所以应通过增加非正规部门从业者的收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等方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很大,如果收入没有与消费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如何准确把握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相关回归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本文利用相关理论和回归模型对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协调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弗里德曼对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分解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分解方法,即将当期收入对人均GDP回归,用拟合的收入作为持久收入,用残差作为暂时收入。这种方法得到的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正交,均值为零,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显示其为平稳序列,因此,它很好的刻画了暂时收入的实质。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暂时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不同省市,暂时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相差很大。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习惯是影响暂时收入消费份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消费信贷迅速发展,其与传统消费信贷之间存在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引发关注.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基于包含获客成本、申请成本与违约风险识别效率在内的信贷市场均衡模型,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互联网消费信贷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之间存在互补性,并从中国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连续31个月50万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用户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消费信贷与传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相关性由收入效应和竞争效应共同决定,且在全样本中收入效应显著大于竞争效应,整体上呈现正向关系.进一步地,本文在引入下沉市场程度后发现,随着消费市场逐步下沉,收入效应与竞争效应此消彼长,在下沉市场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且随着下沉程度加深,这种互补性表现得更为显著.这表明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能够触达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无法触及到的“增量”下沉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普惠金融发展.此外,本文还发现金融科技平台的大数据风控授信与商业银行的授信效果在下沉群体中无显著差异,并未随着消费群体下沉而发生系统性偏离.为正确认识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之间关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与消费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