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全国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由固定救助向流动救助、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化,推出人性化救助系列服务新举措。2005年元旦前夕,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向社会做出承诺:“不让一个生活无着人员流落街头”.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机时期,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府职能由包揽过多向“小机关.大服务”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社会的这种变革,要求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职能部门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救助工作的变化关系,深入研究社会救助事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6,(8):I0019-I0019
河北省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坚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推出了一系列救助新举措,由过去的被动单一式救助发展为主动多元的救助模式。此外,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拓展救助职能,建立了“秦皇岛市  相似文献   

4.
一是改变救助方式,由过去的"走进来"改为"走出来"。以前的救助都是坐在"家里"等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进站里进行救助,现在该市救助站全体人员进行分工,由站内负责同志分组带队走上街头进行救助。目前,在市区火车站、汽车站、白衣庵等流浪人员汇聚较多的地方设立了临时救助点,实行白天全天候值班,专人接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二是开展流动查询,加大志愿者服务。从社会上招募数十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目标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而是更注重在平等接纳的理念下调动流浪儿童的潜在能力,促进他们的更好发展,服务方式也日趋专业化,  相似文献   

6.
张华林 《社会福利》2004,(10):53-54
坚持自愿原则,不强迫救助对象。自愿是新的救助法规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传统收容遣送工作的一个显著区别。过去,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收容遣送回乡,现在,是流浪乞讨人员请求并表示愿意接收救助时,救助站才可以实施救助。如果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要求离开救助站,救助站不得限制。至于没有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有一个引导机制。该站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一原则,当救助对象向救助站自愿求助时,对符合条件的,由救助站无偿提供救助,不向受助人员及其家庭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当受助人员放弃救助、自愿离站时,救助站尊重其选择,及时履行手续,让其离站。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救助管理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救助管理工作立足自身职责,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内部管理日益规范,服务功能广泛拓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踏步地向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新型救助管理方式迈进。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4,(8):22-23
建立慈善救助服务队伍 上海市的慈善服务社成员主要由专职社工和来自共青团妇联、残联、青保办等社会团体及社会志愿者组成,同时,上海市慈善服务社还向社会公开招聘"4050"(再就业)人员充实慈善救助队伍。如浦东新区阳光慈善救  相似文献   

9.
为打造"亲情救助"服务品牌,争创全国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今年湖北省武穴市救助管理站在工作上突出"三个转变",积极构建受助人员温馨家园.一是在认识上求"深",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坚持定期学习制度,采取专题调研学、典型宣传学、考试检验学、讨论帮助学等方法,找准工作难题,把握工作规律,转变工作理念,发挥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救助管理事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之一:由机构救助保护向源头保护联接转变拓展救助保护工作职能,立足源头预防,立足主动干预,延伸救助保护服务范围,着手构建"监测、预防、报告、处置、转介"五位一体的社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2011年,山西省晋中市救助站在市城区北关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三进三送"(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送政策、送温暧、送关爱)为主题的"救助进社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4,(12):27-28
2003年8月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迅速实现了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的制度跨越,辽宁省的主要做法是:做到"四个到位"创建良好条件 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辽宁  相似文献   

12.
廖祖笙撰文指出,新近广州实行新型的救助方式,流动救助小分队上街主动救助,改变了过去在救助站等待流浪乞讨人员前来寻求救助的被动救助模式,效果明显.这条消息让笔者颇为感动。救援机构主动向孤苦无助者伸出援手,肯定会让他们的心田里淌过暖流,并深深地记住这份温情,这份好。  相似文献   

13.
专访背景:自2003年8月1日以来,在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保障受助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以及维护受助人员人格尊严等方面,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共救助111万人次,救助管理工作逐步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05,(11):F0002-F0002
为有效解决救助难题,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力争领导支持,完善救助体系,创新工作方式,设立重点救助管理区,成立救助服务队,由志愿者在各重点救助管理区开展法规宣传、求助告知、受助劝导及救助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孟超 《社会福利》2009,(11):9-10
作为全国孤儿最多的、省份,河南在做好孤儿抚养和安置工作的同时,更强调人性化救助,救助对象由福利机构的儿童的扩大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社会分散供养的孤儿,救助内容由单一的生活供养扩展到文化教育、康复训练、医疗救治、职业培训等多个方面、养育模式也由单一集中养育向家庭寄养、国内外收养、模拟家庭等多样化的养育模式发展,为孤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影响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失业结构、就业趋势以及社会保障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失业主体看,由体制转轨时期的下岗失业者向下岗失业者、大学生和农民工并存转化,从40-50人员失业向40-50人员以及青年人失业并存转化;从失业分布看,由内陆、中西部向内陆、中西部、东部沿海地区并存转化,从煤炭、森林等资源性行业向资源性行业、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并存转化;从失业维度看,由国有大企业向国有大企业与私有中小企业并存转化,由开放程度低的企业向开放程度低与开放程度高的企业并存转化.失业结构变化及其产生的新特点,使就业形势呈现更为严峻复杂的局面,社会保障也因此受到挑战而产生挤压效应.为减少政策博弈成本,增加政策产出效率,建议对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进行联动调整.即:以就业为主,由积极的就业政策调整为更加积极的点面结合的就业循环支持政策,开辟就业循环通道和网络;以社会保险为辅,由强化社保政策调整为完善社会保险、服务就业与民生的弹性政策;以社会救助为网,由强化低保配套救助政策调整为低保、低收入救助一体化的系统、动态的救助政策,并构建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联动调整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斯纲 《社会福利》2011,(12):43-44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上海市救助管理行业员工坚持人性化、专业化、社工化救助服务理念,勇于实践、勤于创新,在践行现代民政核心价值观中开创了形式多样的管理方法,为传统民政救助向现代民政救助转型起到了开拓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颖 《社会福利》2011,(2):47-4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浙江省绍兴市的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着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需求多样化、社会需求大众化的新情况。为此,绍兴市救助管理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造改善救助设施、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完善服务网络等,积极探索临时性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管理机制,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救助管理工作沿着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开创了绍兴市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杜润涛 《社会福利》2005,(11):33-35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已成为 全国救助管理难题之一。为有效解决 救助难题,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力争领 导支持,完善救助体系,创新工作方 式,设立重点救助管理区,成立救助 服务队,由志愿者在各重点救助管理 区开展法规宣传、求助告知、受助劝 导及救助服务工作;对重点救助管理 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儿童开展调 查、摸底、资料建档工作;协助公安部 门打击操纵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 的幕后黑手。每个重点救助管理区设 立多个救助点,提供理发、衣服、食品、 水等项目的服务,将救助管理服务工 作延伸到街道、社区、走出了一条救助 管理社会化之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 反响。本刊特约记者就此项工作的开 展采访了成都市民政局局长陈翔军。  相似文献   

20.
金华市儿童福利工作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由救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金华市儿童福利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工作思路,主动从传统供养型机构向“养、治、教、康”型转变,把院门打开,将爱和服务辐射到社会上第一个受困的儿童,通过做强队伍、做强康复、辐射社会、织成网络,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