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其汉译名多且驳杂,全华、张国朝曾列出24个"恩格斯"中译名(《恩格斯中译名考》,《图书馆论坛》1992年第2期),但有些不准确,本文作进一步修正、补充,以窥其译名变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貌。"恩格斯"汉译名在中国报刊上最早出现于1899年5  相似文献   

2.
三月十九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集会隆重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由李培南同志主持,八位同志发了言,汇报自己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分别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赢得青年》、《实现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学习马克思使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人类》、《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发展》、《学习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与社会再生产关系的论述》、《改革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初,一些因反对清王朝统治,而被迫逃到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在他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也接触到社会主义学说。通过他们主办的刊物,也把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介绍到中国来。我国最先提到马克思名字的是梁启超,一九○二年,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第十八号上,他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说:“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麦喀士”就是马克思最早的中译名。一九○三年,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八年就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一八九九年二月,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提到:“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按系德人)马克思也”。同年四月,第一二三期刊登的《大同学》一文中提到:“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指《资本论》)者也”。这是目前所知,国内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和他的巨著《资本论》。此后改良派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一九○二年的十八号上发表的《进化论者颉德之学说》称:“麦客士(即马克思),日耳曼国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但是他并没有介绍马克  相似文献   

5.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也有所加强。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占据重要一席。文章考察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成果后认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从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加以定位转向了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主题和路径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一定的进度。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也有所加强。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占据重要一席。文章考察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成果后认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从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加以定位转向了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主题和路径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一定的进度。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时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李季思想的研究很不足,还没有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结合李季生平,可以深入挖掘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的写作动机、出版过程及历史定位,提炼出李季著《马克思传》具有六大特点——编制清晰,注释比较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比较翔实;求真求实,力求公正客观;善用对比,见解比较独到;学养深厚,取材相当广泛;深入浅出,语言比较生动。  相似文献   

8.
刘颖 《理论界》2012,(10):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以人为本进行了多维确证,其中以哲学、经济学、共产主义学三个维度最为主要。马克思在从这三个主要维度的论证中突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感觉。亦言之,以人为本的论证更侧重以人为本的感觉论证,这是马克思论证的一大特色,本文对此试作系统的分析和说明。这对于避免马克思主义标签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多视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来缅怀马克思的伟大的人生,科学的理论和不朽的事业。学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以"三"的思维层次来阐释马克思伟大的人生,科学的理论,不朽的事业。系统地回答关于马克思的三个问题,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中国贡献,表达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期许,从而进一步中得出《讲话》给我们带来的三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关于实践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它在哲学层面上加以讨论;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进一步将实践概念置入到社会经济与社会历史范畴中加以研究。至此,实践更加强调社会变革之维度,历史概念在实践论中得以凸显。实践概念从哲学层面到生产层面的转变,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从旧的唯物主义哲学转向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然而,研究哲学,马克思旨在废弃旧的理念,构建新的体系。于是,历史维度逐渐在马克思的实践论中呈现出来,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得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唯物主义并非实践哲学之本体,实践也并非马克思哲学之全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提出与运用,使哲学研究彻底超越了外在的、抽象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批判,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学研究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掀起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热,他们研究的成果,据说是“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发现了作为存在主义先驱者的马克思,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克思,并企图用人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搞清马克思的《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助于科学阐明马克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颂》经典系列影视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经典影视阐析了军民鱼水情,歌曲《歌唱延安》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延安颂》等影视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获得活力与动力。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3.
《手稿》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手稿》地位观点之批判张和平马尔库塞是最早对马克思的《手稿》(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评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一经发表,他即写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对《手稿》进...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一篇重要文章。该文是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发展史上一块崭新的里程碑。它科学评价和总结了德国宗教批判运动的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把宗教批判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第一次全面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导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它的基本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针对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的思想理论状况,马克思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就  相似文献   

15.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宅义的“百科全书”,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做了系统科学地论述。一、《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扩大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7):246-251
马克思主义应回归永恒的批判精神钟明华、罗贵榕撰文《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精神茌中国启蒙运动进程中的遗忘与回归》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既是启蒙的产物,又是启蒙的超越,它不但揭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理论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问题。只要资本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存在着,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是批判的武器,仍然是未竟之启蒙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F0002-F0002
崔秋锁 1952年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兼任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合著),主编全军和总后院校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础》等,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余篇。  相似文献   

18.
《求是》杂志发表署名“秋石”的重要理论文章《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章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八十年斗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和指路明灯,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与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年周年孙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编者的话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  相似文献   

20.
郭小香 《理论界》2011,(3):89-91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大众化思想,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真理。艾思奇是中国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导言》的理论大众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艾思奇的哲学大众化运动,发现艾思奇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他在开展哲学大众化运动时做到了《导言》中理论大众化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