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因而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才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3.
晚清"新名词"以何种方式被汉语接受成为晚清言说的重要事件.通过分析"词语-注释"的三种类型--词典、栏目集注和单篇夹注,不难发现,"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从现代汉语生长的角度看,一方面完成了"新名词"被汉语接受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汉语欧化的不懈努力;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也是晚清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量使用词汇偏离是莫言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莫言小说中的词汇偏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临时创造新词语,二是临时创造新用法,三是以描述性或解释性语句来代替或更新现成的语词,或者是通过有意地堆积成语、习语或俗语来打破通常的词句组合方式。莫言的词汇偏离创造出了异乎寻常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词语的"可触知性",取得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颠覆了人们对于日常名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似乎深谙俄国形式主义的美学追求。但他遵循的却并非形式主义的美学原则,更不是后结构主义"不及物"的写作理想,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无限运用,以一种不断向"物"回返的陌生化形式,开启了一种重返词语的重量、深度和活力的纯文学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也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6.
一、委婉语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委婉语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力图替代、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它是在一定的言语共同体内 ,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域 ,为避免不便明说的意义或意图 ,采取婉转间接的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符号。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在各种语言中是共存的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经常耳闻目睹。英语委婉语常用迂回、借代、缩略 (用禁忌语的首个字母合成新词或将较长的词语截短 )、同义或近义词替换等手法表达一些令人难堪、不快、…  相似文献   

7.
专名词语的数量十分庞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汇类聚。本文以现代汉语专名词语为对象,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从语言词汇的宏观视野出发,对专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括,从而构建出汉语专名词语的层级性体系,即专名词语基础层、专名词语中间层和专名词语扩展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日本学生学习初、中级汉语时关联词语使用中出现的偏误为例证,分析了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关联词语的难点,重点论述了以日语为母语的干扰对汉语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中日两种语言里关联词语从结构形式到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如何排除母语干扰和讲了关联词语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9.
蒋军凤 《云梦学刊》2003,24(5):108-109
委婉语是常见的礼貌用语,可以从语音、词汇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其使用情况。结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委婉语的心理机制可从对受话者的作用、说话者的目的和使用该语言的整个社会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客观现实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的词汇,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新词的产生、原有词语翻新义和网络词语的产生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探讨汉语词汇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带动词汇的发展变化,词汇的发展变化又有力地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张念  梁莉莉 《学术研究》2012,(11):152-158
对两部外向型汉语词典与两部内向型汉语词典的释义进行抽样对比,针对词典的释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对比结果发现,与内向型词典相比,外向型汉语词典在释义上有以下特点:(1)释义用词方面,注意控制用词的等级和数量,释义比较浅显;(2)在释义内容方面,关注非汉语母语者的需求,释义内容增加了词语用法解释和词语辨析;(3)在释义方法上,主要采用"解释性释义"和"解释性释义+词语释义"的方法,很少采用单纯的"词语释义";(4)在释义用例方面,用例数量多,且多用整句例。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对外向型汉语词典的实用性评价均高于内向型词典。但是,从释义语言难度的调查结果看,外向型词典在释义难度上只是略低于内向型词典,可见在释义语言难度的控制方面,外向型词典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从注重提高汉语词汇解释技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注重词语的扩展与联想归纳以及注重汉字教学、通过讲解汉字字形讲清词的本义三个角度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蒋磊 《河南社会科学》2001,9(3):100-102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汉语外来词吸收的历史考证、吸收过程中对语音、语法、词汇的加工改造和力主意译,力拒音译,音译汉化特征的分析,旨在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对语言吸收同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确处理儒释道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相关的词语来了解儒释道的文化现象,以及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新时期下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儒释道的相关文化内涵来加深对相关词语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特殊宗教用语和某些行业语的考察,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译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受到汉语负迁移的牵制,译出虽无语法错误,但不够合适、得体的语际语言。具体来说,汉语负迁移对学生在汉译英中的牵制作用经常表现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生在汉译英时常照搬汉语词语的基本对应英文词、套用汉语短语搭配结构及死译成语等;在句法层面,主要表现为套用汉语原句主语、原句动词、状语语序、原句语序及汉语句型等。汉语负迁移使学生在汉译英时受制于母语,影响译文表达,因此教师应采取相应对策,如加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方面的教学,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以提高语言能力等,努力将汉语负迁移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6.
禁忌&#183;禁忌语&#183;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波 《殷都学刊》2003,(2):104-107
禁忌孕育了语言的灵物崇拜并催生了禁忌语。禁忌语是禁忌观念的反映 ,是社会文化的镜像 ,是社会禁忌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委婉语只不过是在对词汇禁忌的精雕细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替代形式 ,而新生代的委婉语却是在人们禁忌观念的嬗变中涌现出的礼貌用语或者“化妆词语”。  相似文献   

17.
吴艳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36-137
“色彩词+X”这类委婉词语不仅表义形式特殊,委婉词语中的色彩词也被赋予了带指向性的联想意义;而且时代性强,深层的委婉含义折射出现今的人文世界,更多地表现出社会公众的心理情感和褒贬内涵。本文拟从色彩委婉词语的构成特点、结构方式、语义内涵、语用倾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一、“色彩词+X”族委婉词语的构成在古代中国,黄、赤、青、白、黑就被视为五种正色,一直到现在这五色词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色彩词。色彩委婉词语主要是由传统的黄、赤、青、白、黑五种正色,加上单音节名词或双音节名词构成。由它们构成的色彩委婉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  相似文献   

18.
汉语委婉语的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它具有间接性的表义特征。从语义学的 角 度看,委婉语可分为语义的扬升和语义的减弱两大类。汉语中有不少能用作委婉语的多义词 ,往往是因它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打比方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义。对于言语中的委 婉语来说,尽管它是语言中的偶发现象,但它在构成上仍然有一定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俗语词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历来的宋代词汇研究多偏重于对雅言的考释,俗语词的系统研究则相对欠缺.通过选取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词特点及其词义演变原因进行集中分析和深入探讨,可知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的构词方式丰富,手段多样,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变化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了汉语词汇趋大化的现象 ,表现为词语的使用范围呈一种阶梯式上升和对等状排列。其特点是启用大字眼 ,追求大气派 ;采用高贵华丽的词语 ,尽显帝王风范。这种现象给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以促进社会用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