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的论述,阐明了大学生"三自"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由"三自"教育活动的实践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三自"教育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今后大学生"三自"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英语专业倾向于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拟联合国”活动可以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有效载体.文章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以及“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主要过程,论述了该活动在开发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并探求了两者在教学中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4.
模拟联合国活动与英语口语提高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具体情况及相关问卷调查,解析通过开展"模联"活动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性,提出利用该活动改善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策略,并总结其与英语口语教学的合理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民营"的理念与制度创新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民营"是指由非政府组织或公民个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经营管理的教育制度."教育民营"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它增进了教育公平和效益.在"教育民营"制度中,政府退出教育活动的微观管理领域,其职能在于维护和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教育凭证制度"和"开放一切(除军事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外)教育服务领域"是"教育民营"制度架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民营"既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儒家"反求诸己"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德育的实效性存在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方法本身缺少"德性".弘扬儒家"反求诸己"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改善.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必须首先反思教育者自己,这种真正具有"德性"意义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灌输"问题,从"灌输"的提出及理论来源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介绍了革命导师们对"灌输"的一些论述,着重介绍列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文章围绕当前我国进行思想教育"灌输"的必要性和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作了阐述,并结合当前实际,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灌输"工作的内容,是新的历史时期的迫切要求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比较教育概念中"学科"与"领域"定义属性是比较教育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对比较教育发展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争论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是隐藏在概念背后居于各个时期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论,而内部推动力则是比较教育本体自身异质性、无边界性和跨学科性的更新和发展.比较教育"学科"领域"概念的不统一,是由缺乏共同的上位概念和能够统整全局的理论基础而造成的.只有推动二者的双重发展,才能使争论成为推动比较教育发展的动力.我国当前比较教育的发展应跳出单纯的"学科"与"领域"的争论束缚,综合运用二者对教育问题和知识的整合作用,推动比较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全面实践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议在高校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在教学中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探讨了"三个面向"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如何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