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佳宁 《社区》2010,(17):35-35
羌年:立体化的保护模式 何谓“羌年”?据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羌族专家张曦介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这是一个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羌族同胞会举行独特的敬神仪式,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全寨人一起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羌族巫师)主持。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岷江上游羌族中一直通过传唱而保存着历史传说“羌戈大战”,此传说是岷江上游羌族的重要历史记忆.通过辑录和整理不同版本的“羌戈大战”传说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包括古羌人的迁徙、羌戈各自的民族特点、羌戈间的相互交流、羌戈大战的具体情况、大战后戈人的去向等诸面相,从而大致勾划出古时羌戈关系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经籍和考古发掘材料中有关羌、姜的记载加以分析整理,可知殷周羌族、周代姜姓诸族、考古“姜炎文化”、汉代河湟羌族,随时代改变而有不同的内涵。仅就殷周羌族、周代姜姓诸族、考“姜炎文化”三者关系言之,羌、姜同源之说非也。  相似文献   

5.
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公元前四世纪秦献公时,一部分羌人迁向西南,其中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的古代羌人,即是今天羌族的祖先。羌族人民曾用“堪耐寒苦”的双手,开拓了“九石一土”、“土地刚卤”的土地,~[1]他们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6.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羌族和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发韧之古远,可与汉族相仲伯。尤其是羌族,曾经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日汉族的来源之一,炎黄并举,即是其证。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诸如共工氏、炎帝、蚩尤、大禹皆为羌人后裔。建立西周的姜氏部落,也与羌人密不可分,故《后汉书·西羌传》称,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及至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期,羌人的活动为甲骨文或其它典籍所记载。甲骨文中有“羌方”、“往羌”、“来羌”、“羌妇”等字样。《诗经·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反映了羌人对殷商的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祭祖意味着寻根:寻家族之根,寻民族之根,寻历史之根,寻文化之根。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都是关系自我身份的极重要问题。古“羌”曾是驰骋中国西北的族群的泛称,如今聚居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其后裔的一支。当代川西北尔玛人祭祖认祖的族群寻根意识,在羌文化核心区茂县以“中国羌城”命名的建筑群中有鲜明体现。文章从祭祀先祖的羌城神庙中的元昊纪念大殿切入,立足笔者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田野走访,结合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若干事象,透视其中的族群心理和文化认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羌族及其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飘移的群体。早先的“羌人”是中原华夏族群对西方异族的统称;近代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逐渐被建构为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下半叶,在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工作中,进一步定格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史知识乃是一种核心与边缘关系下的“华夏边缘历史”。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汉羌时战时和,羌人不断迁徙.西汉羌人内徙主要安置在陇西、金城等沿边诸郡县,到东汉内徙羌人已安置到安定、汉阳等地,甚至迁到三辅和四川地区。羌族在秦汉时期大多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已经走上了畜牧兼农耕的道路,手工业、周边贸易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大众传媒之于羌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大众传媒将部分羌文化展现于世界,对于外界认识羌文化,促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提振”作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之眼又是“他者之眼”,对羌文化的表达存在着“片面”、“误读”与“刻板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羌文化传播中“自然主体”与“文化主体”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变和遗产保护——为羌族民间戏剧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民族的中国,羌族是跟华夏历史同样古老的民族之一。2008年,山崩地裂的5.12大地震恰恰就发生在羌人聚居的山高谷深的岷江上游地区,从汶川到北川,从茂县到理县,城市毁灭,村寨坍塌,碉楼开裂,文物损坏,艺人伤亡,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古老悠久的羌族文化的濒危度,从而把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个大课题,倍加严峻地又刻不容缓地摆到了国人面前。文化人类学提醒我们,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理念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然而,由于种种缘故,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羌民族这份"地方性知识"关注不多也重视不够,以致多有不如意状况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在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羌戈大战"这一传说。历经几代学者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羌戈大战"现已成为理解和认识羌族古老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羌戈大战"传说不但存在众多版本,而且其在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包括羌族研究,又涉及了岷江上游人群族属、族系等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整理出的各种版本看,该传说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羌、戈大战情节外,也反映了"羌人"与"戈人"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4.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是羌族史研究最早、最周详的文献。范晔不仅对羌族尤其是西羌的历史变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和汉代的羌汉关系第一次作详实记载.留下宝贵的资料,而且他以一个历史学家敏锐的目光看羌汉关系和羌族对汉族的影响等等.在观点和方法上对后人多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羌族的生活环境与宗教信念徐铭羌族的原始宗教,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生活方式以及对待、处理物质世界的方式与态度。也就是说原始宗教常常涵盖羌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羌人的宗教信念与他的生活环境,其关系究竟如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打...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总人口为198252人。本文试图通过对羌族史诗所反映的史实追溯,再现羌族从游牧到农耕的文化适应变迁过程;再根据考古材料、语言情况、历史纪载、多民族的文化布局现状,论证羌族文化在多民族文化交融适应中的趋向和形成,即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历程;最后根据笔者对四川省汶川县绵虒乡羌村的调查,通过羌村的文化交融研究。进一步从微观上论证羌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非遗"名录《羌戈大战》,多年来被视为羌族先民由北方南下岷江上游战胜当地土著"戈基"人而定居其地的重要证据。本文经深入分析认为,现今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及其传说内容,以羌族英雄史诗《迟基格布》传说为基础,融合了"野人"传说、羌族部分先民的南迁祖源记忆和"白狗"羌人东迁进入岷江上游时与戈基人的战争传说等内容。《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源自"迟基格布"南征传说,应为"迟戈大战",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非异族间的战争。迟基与戈基同为本土古蜀人支系"冉駹"部落,羌族自称的"尔玛"、"日麦"为"冉駹"的同音异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