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际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于本世纪20年代针对美国不同种族移民间题时首先提出的。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进城农民,正逐渐演变成一个特殊的“边际人”阶层。他们既是农民和工人的“过渡人”,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他们在职业上是工人,但身份仍旧属为农民。近年来,“边际人”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进城农民犯罪在城市犯罪息数中的比例导进城农民的规臣里正相关。乐采沿源一些地区已进过70%,面的甚至超过90%。研究真犯罪JD\理形成的原因,寻求治理的刘素,对于…  相似文献   

2.
话题背景:“被征地农民”(有的称为”失地农民”)出现于1900年代初期据统计,目前被征地农民已经达到4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省份的总人口。而且每年以100万的数量增加他们转成城市居民后,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又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窘境,抵御养老、疾病等社会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当前,被征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40岁以上劳动力就业难,尤其那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农民就业难度很大。二是经营二、三产业的原始积累十分缺乏,尤其是资本等要素的原始积累。三是生活成本提高,被征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补偿,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创业能力,也只有坐吃山空,进城后生活变得很艰难。四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00个失地农户中就有7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眼前还是将  相似文献   

3.
一、城乡发展和农民的出路落后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和正在走着十分不同的道路。在中国已经走过的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城乡隔离的模式。现在,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城乡隔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以后的发展方式。城乡隔离的形成,时间在“困难时期”以后。在此之前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大跃进”,包括大批农民进城,说明那时城乡是沟通的;另一件是人民公社化中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主要是后一件事,使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陷入饥饿状态。于是,近两千万职工“挥之即去”,一大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又回到了农村,并从此产生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商品粮户口)的严格界限和城市户口的严格管理。这种“农”与“非”的界限以及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就业制度(包括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就构成了城乡隔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咨询服务台     
编辑同志:我们夫妻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打工有了一些积蓄后,我们就在汽车站附近开了个快餐店,生活还不错。近日,由于生意好,人手少,加上读初二的女儿又不想读书,我们就索性叫她到店里帮工,学些厨艺,将来好有个求生的门路,可是,儿女辍学帮工不到半个月,老师就找上门来,说我们是在非法使用童工。请问,让自家女儿在自家店里帮工,也是非法使用童工吗?读者:马萍马萍读者:严格地说,让自家未成年子女在自家店里帮工,也应属非法使用童工。我国《劳动法》第94条规定:“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从该法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目前,苏州农村乡镇企业中的青年职工已达百万以上,这些青工,除了少量的回乡中学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外,绝大多数是陆续从农业战线上转移过来的青年农民。这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年轻人,在经历从农民转向工人、从传统习惯转向现代意识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悄悄变化。不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而民工就是农民工,而且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主要形式。但近几年,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民工短缺现象。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工资的廉价和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二是劳动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三是农民工阶级意识的萌芽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四是结构性缺工,尤其是严重缺少技工。“民工荒”客观上使企业招工犯难,但却对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技工的增加乃至农民与农民工分化的巩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不会使农民工倒退到农民,相反对农民工阶级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健康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民进城兼业是我国农民就业模式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对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也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进城农民的工作状况对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融洽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维护进城农民利益及制定有关政策均有重要的意义。工作满意感是衡量进城农民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采用了问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的进城农民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共237名,涉…  相似文献   

8.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9.
李翔  安招 《社会工作》2011,(16):91-93
进城农民工子女陷入“被污名化”的困境,是当前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及其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引入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污名化研究,有助于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使其自觉地接受和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被这个社会接纳的理念,有助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和人格修养,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0.
蹲点中,我们目睹了乡村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时不时地听到他们发出“农村工作难做,乡村干部难当”的感叹!难在那里?一曰“农民难管”。比如要农民完成种植计划,他们常常会“顶”你:“现在揭市场经济,我爱种什么就种什么,要你们管个啥!”二曰“提留难收”。不少农民讲,“上面要减轻农民负担,你们却要这要那,‘好经’都被你们这‘歪嘴和尚’念坏了。”三曰“重担难挑”。乡村干部  相似文献   

11.
柳建坤  许弘智 《社会》2019,39(2):133-159
本文讨论了当代中国城市本地人排斥进城农民这一问题的发生机制。通过剖析经典利益威胁假说,依托冲突理论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境,本研究考察了市民与政府关系的演化及其对排斥进城农民的影响。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以下发现:(1)本地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部分源于其当前生活境遇的恶化,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去的利益受损经历以及对未来社会地位变化的悲观预期;(2)本地市民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满,会降低其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3)在本地市民中,遭受利益损失的“失意者”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态度显著受到其对政府行政能力不满以及政府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低效的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意愿中存在“替罪羊”机制。  相似文献   

12.
桑子青  顾凡 《社科纵横》2008,23(1):136-138
本文针对农民受到社会歧视的不争事实,展开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指出农民的社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农民观念和文化上歧视、教育发展上歧视、福利保障歧视、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等几个方面.对农民的社会歧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稳定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有损于国家和政府的威信和国际声望.本文对农民歧视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消除或减少歧视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从何入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芳 《社会》2004,(2):38-40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农村采取粮食统购统销等办法,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同时以户籍制度为界限,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施不同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城乡格局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这一数字不到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的三分之一;而且农民的人均税负水平远高于城镇居民,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还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歧视性政策的束缚,在就业、社保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目前的财政、金融、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从农民进城的角度讨论我国早期城市化,内容包括早期城市化出现的历史前提,农民进城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挑战,以及进城农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的竞争和压力.上述虽不是早期城市化的全部,但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式点滴     
今这一名词已是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在一些市民眼中,外来民工成了市民生活不安定的因素。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歧视性待遇,也随着民工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城市大多不是自由移民的城市。长期以来,对外来人口“另眼相看”,已经成为市民的习惯心理。这也反映了部分市民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思想。农民应当是一个职业群体的称呼,就像工人、商人、公务员等,他不同于过去户口时代的阶层划分。目前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实际上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许多由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实事上已经长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我们称之为“农民”,也仅仅是从他们的来源地或户口身份来确认。这是带有旧时代户籍管理印记的称呼,是“非农”户籍对农业户口带有歧视性偏见的延续。严格来说,在当今情况下,如果不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活手段,纵然户口在农村,我们也不能称之为农  相似文献   

16.
民工潮已经汹涌了四、五个年头了,不管是讨厌、害怕,还是赞成、喜欢,到今天,我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确确实实生活在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然是现实、是趋势.我们就不能漠视,承认现实,同时努力探求如何教育管理进城农民,使之有序、健康地发展,以早日达到城乡两地和谐、共同发展,就应是不容忽视的任务。那么,城市对进城农民是如何管理的呢?其现状如何?成效如何?在对南京市进城农民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管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管理主体不明确,即谁管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不少具体单位,…  相似文献   

17.
在一波三折而又难以阻遏的“民工潮”问题上,时下流行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民工潮”是“盲流”,“盲流”即“祸水”。然而,举凡能理智并公允地看待这一问题的人们,都不能不承认“民工潮”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涌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现实性。综合地看,进城的农民工有两个层面的期望:其一,谋求相应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其二,谋求分享城市文明和更高的非经济收益或社会性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似乎成为时下农民在比较收益考量之下的"理性"选择,于是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囿于经济与生活条件之限,他们只  相似文献   

19.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到了1990年代中期,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即: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创业。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农民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方式。本文对回流现象在社会经济学框架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过去20年的发展趋势。文章还根据安徽和四川两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讨论了回乡农民工的特征。初步的观察表明,在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仍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汪波 《学术交流》2003,(11):81-85
建立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健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实行“实物换保障”,是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它决定着这一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成败和进程。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坚持区分不同类型、分层次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