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化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价值观不断施加影响、整合和重构作用,不仅检验、丰富和发展自身,也推动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正是这一双向的互动过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深刻影响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样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逐渐展开的,只有通过对实际历史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才可能形成新的分析概念,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代历史进化论是贯穿中国近代哲学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前最进步的历史理论,它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本文从文化的视域展开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卷和演变进程,揭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如何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术界常称希罗多德为历史学之父和民族学之父,我国学术界也称司马迁为中国历史学之父和中国民族学之父,从文献研究的角度考察,此类称呼未尝不可。有的民族学家还依据民族形式和发展的历史,提出了原始民族学、古代民族学、近代(或现代)民族学和社会主义民族学,或原始社会民族学、奴隶社会民族学、封建社会民族学、资产阶级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本文所谈的“中国民族学”仍按传统的定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民族学、即旧中国的民族学和新中国的民族学两个部分。中国民族学的历史上限,暂订于一九二六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学各个领域作出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历史依据。从1949年到文革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取得某些重要成就,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没有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正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新的大胆探索。纵观历史、应该看到,人类文明史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阶级统一史,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建设交替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1913—1926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制度变迁进行研究,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指出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田昌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集几十年从事中国历史和史学理论之心得,创立了中国历史学新体系。他将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封建帝制时代;提出了中国历史"三次大循环"理论,将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分为前帝国时期、中帝国时期、后帝国时期。这些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注意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亲自组织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运动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3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与历史的分析,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特点的全面系统论证,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近代译书则起于鸦片战争前后,它不仅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宗教,而且广泛地宣传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14.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 ,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层面的转型都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化,而博学传统促进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博学特点与史学近代化相联系,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历史学的博学传统带上时代的特色。注意博学传统,创新史学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历史科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此间,实证主义、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历史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异彩纷呈,为近代历史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近代欧洲历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诸多史学流派自然整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史学流派的具体贡献不尽相同,其中浪漫主义史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客观主义史学主要奉献了取材与批判史料的方法,历史主义流派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则因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终完成了历史科学体系的自我建构。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新形势下,面对形形色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史学在近代欧洲的科学化历程,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质料与形式:李凯尔特的历史认识论刘莘一自黑格尔以来,区分自然与历史成了德国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在近代,这一传统受到实证主义者的尖锐批评。实证主义者否弃了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在把历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同时,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力图使历史学实...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而辉煌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历史学这门古老的传统学科获得了蓬勃生机,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主潮,不仅超越了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厚成果的古代史学,而且也大大发展了五四运动至建国以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初步发展时期的史学。在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史科学取得了与时代相映益辉的丰硕成果。回顾4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轨迹,登高临远,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激励斗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大学历史学科起源于1902年创立的山西大学堂的史学科,是近代中国设立比较早的国立大学史学专业,1936年正式建系。2003年11月,经学校批准,历史系在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旅游管理4个本科专业基础上组建历史文化学院。现任院长李书吉教授,党委书记赵原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