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理学不仅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学科,也是医学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信息化的发展,为药理学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文主要围绕现阶段职业院校药理学课程"一体六化"的教学现状、"一体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体六化"教学的具体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解读"网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 《社会》2001,(9):35-38
背景及概念界定现在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电脑联网加强了这种以电脑为中介展开交往和“接触”的趋势。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诱惑人们把大部分人类生活搬上互联网 ,“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的产生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开始了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状态。性爱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入互联网 ,并且成为人们登陆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留连忘返”的重要诱因。不管社会文化再怎么否认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虚拟性行为的最大场所。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族群 ,网络性活动更是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3.
解读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范式是公共选择理论各派普遍接受的一个范式.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的概念简析,以<同意的计算>为文本加以延伸和拓展,并阐明"政府失灵论"是"经济人"范式演绎推导的必然结果.然后,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作出一种评价,对这种范式的贡献和缺陷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借以更好地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从而最终揭示正确评析这种"经济人"范式对中国公共选择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婧 《社科纵横》2005,20(5):57-59
探讨了“社区”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社区观点及其所作的阐释作了评价。认为社区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还将随着时间变迁而有变化,中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将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方向进行研究,并建议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区理论来指导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我们党的本质定位及执政目的。要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密切党群关系和探讨掌握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6.
姚武 《社科纵横》2007,22(5):92-94
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带来审美的媒介化.情感是审美的核心,技术是媒介的特点,当情感逻辑遭遇技术逻辑,媒介在煽情的同时也带来大众的郁闷,导致情感上的缺失.应当积极引导和优化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舒解审美媒介化带来的身心疲劳.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考僧肇的<注维摩诘经>对敦煌本<坛经>中的"三无"理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并与宗宝本<坛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和会通.本文认为,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无住为本"说的是修行的依据和原则,"无念为宗"、"无相为体"说的是通过"念念无住"的修行而证果的境界."无相为体"侧重强调真如之体,"无念为宗"则强调的是真如之用.宗宝本把"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称为"系缚",而敦煌本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念念相续不断"就是"系缚".本文认为,"念念相续"并非"念念无住",而是"系缚".敦煌本中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只是随顺听众的理解能力说明真如(佛性、法身)不断.因此,宗宝本中的说法与敦煌本的说法是一致的,是符合惠能"原意"的.  相似文献   

8.
"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敏 《社会》2002,(8):27-28
时下 ,“烦”成了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以至在流行歌曲中也有了反映。走在大街上时常听到有人在唱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比较烦”是一种什么情绪?产生“烦”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为了减少“烦”的情绪存在 ,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呢?“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现象。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使民众中产生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当这一紧张心理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张力 ,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吴忠民 ,1999)。也有学者称此为“社会紧张”(陆学艺 ,1991),或者“社会挫折感…  相似文献   

9.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居敬”思想作为朱熹修养论的一大特色 ,其本身是一个完备的体系。理性自觉原则体现在这一体系的每一环节 ,即体现在“居敬”作用的自我定位、内容的自我维护、方式的自我克制与结果的自我实现上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志海 《社会》2004,(4):4-7
“制度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最近二十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变迁事件,如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独立董事制度、股田制、后城市化等,我们就会较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不断推进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但是,本文提请注意的是制度创新的另一面相——“内卷化”问题。“制度创新”的内卷化机制需  相似文献   

12.
牛丽红 《社科纵横》2007,24(4):140-141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写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是不是真实可信,是不是生动可读,能不能引起兴趣,这些都取决于采访的质量.而采访的质量则取决于新闻采访活动的第一通道,即记者在采访中的"首因效应".经社会学家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交往的相关系数为0.87,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它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持续.一般而言,若是首因效应或是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好,则能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首因效应不佳,则会产生情感认知障碍.所以,记者采访中对采访对象产生的"首因效应"是记者顺利进行采访活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解读"持有的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有的正义”是诺齐克的有关财产权的理论 ,是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一块基石。诺齐克将“持有的正义”划分为“获取的正义”和“转让的正义” ,他认为只要财产的最初的获取是符合正义原则的 (即起点的正义 ) ,而且财产的转让也是符合正义原则的 (即过程的正义 ) ,那么最终的财产就是符合正义原则的 (即持有的正义 ) ,由此所产生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诺齐克的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 ,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论。本文通过解读“持有的正义” ,与诺齐克平等对话 ,说明其这一理论基石并非是那么牢靠的 ,并非是无懈可击的。  相似文献   

14.
杨卫东  戴卫平 《社科纵横》2008,23(2):174-176
本文主要解读乔姆斯基普遍语法产生的依据、普遍语法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普遍语法的价值,以及普遍语法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柴辉 《社科纵横》2008,23(4):175-176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工作,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艺术性的一面.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声誉.这篇文章从如何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来指导英语教学工作出发,在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真诚地热爱学生等方面来探析"罗森塔尔效应"对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双霞 《社科纵横》2004,19(6):187-188
本文主要论述了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 ,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进一步阐明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及掌握非语言交际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18.
王冠 《学术交流》2008,(2):61-63
涉外收养是现代国际社会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外收养法律制度中的"儿童利益"原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儿童作为人类成员.应该享有与成人同等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国家机器的运转不是为了突出公法权力权威,而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儿童的利益,体现的是社会公益性的要求."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就是让儿童在一个拥有快乐、爱心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全面、协调健康地成长.虽然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标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国法官的自由裁量,但其在立法上渗透了保护儿童的精神.法律不仅仅只是维护秩序的工具,也是体现并实现人性的关怀,是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对责任的误用主要表现为责任泛化和责任与义务不分。误用的根源在于受到传统民法债责不分、现代法学理论中二次义务说、中外语言文化习惯上义务责任不分以及债与责任在给付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的影响。责任的误用不仅影响对法律语言的规范、严谨和准确使用,而且对中国民事基本法的结构体系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贾勇  张晓艳 《社科纵横》2006,21(3):98-99
按照社会学的角色扮演理论解读四大名著,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社会学蕴义在于:社会呼唤“明君”、“圣主”,刘备是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同时指出:《水浒全传》是统治阶级的反面教材;《西游记》曲折地呈现了个人融入社会的理想轨迹。作者对《红楼梦》的思想性提出质疑,对作品宣扬爱情至上以及全面否定一切的结局表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