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世界文学从现实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这是文学循着反映现实的认识论方向直线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这一规律,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和前途不外乎两种或者坚持文学的认识论方向,走向现代主义;或者放弃现实主义原则,转向主观表现,承接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表现自由生命。后一种前途亦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的新写实小说的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里被赋予了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6.
7.
《小说选刊》作为新时期权威性的刊物一直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小说的推介上始终对体现现实主义的深化、发展和创新的作品不遗余力。这些作品在题材、创作手法、审美上走向多样化,远离宏大主题,注重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性的各种状态的思考,并追求审美的深层底蕴和精神的层次感,具有一种历史批判精神,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8.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以冷峻客观的笔触描写现实生活,强调创作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努力关注当下生活,大胆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针砭不良风气,表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勇气.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新现实主义小说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中,接受了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因素,努力有所创新,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与气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的俄罗斯在经历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之后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新时期.社会的急剧转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纵观当今俄罗斯文坛,面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某些批评家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顽强地克服了自身的危机,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灵活、开放、多变的艺术形态的过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充满现代意识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各文学刊物上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讨论,与当时复杂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形势密切相关,与思想界、文学界革新力量与保守力量的反复较量紧密纠缠。从新人讨论及其逐渐淡出文坛的过程,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张力,以及这种张力与当时复杂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反复的讨论和较量中,革命时代所形成的人物形象规范逐渐解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形态制约着甚至是规定着文学发展,而文学创作也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的思想文化特质,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了解同一时代政治文化心理的显性嬗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精神文明是由汉民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联姻”缔造的。文学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周代是诗歌实践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采诗、献诗的传播机制,观诗、赋诗的文化习惯,引诗、解诗的阐释活动,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诗歌既存的变化的文化形态。同时又反作用于诗歌的接受模式,塑造着中国特有的诗歌接受理念。这一文化心理的形成受政治意识、语言形式、文化实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着古典文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完善、人心净化、和平、和谐的互动群落中,本源文化与精神生态文化在丰厚面深远的民间文学的沃土上具有同质的属性,它们互融互渗构成了民间文学独有的本源精神生态。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本源精神生态要素的解读,我们可知,本源精神生态的四种要素之间以尊重自然和敬畏生命的和谐价值观为中介达成一种运动的对话关系,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7.
14-17世纪,以枟曼德维尔游记枠、枟坎特伯雷故事集枠和枟天路历程枠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不满.其与艾略特的<荒原>有内质上的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9.
教育话语(discourse)是指社会生活中以教育和说服为目的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话语形式,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话语,是一种以社会期望为准则的权势话语,说服、引导是其表达策略。主要有训导型、宣传型、传授型三种模式。当代教育话语具有民主化、技术化、风格多变的倾向,这体现了当代社会话语与社会变化的交互作用,不仅反映了教育对象的心理诉求得到重视,也体现出社会实践对话语表现形式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既不要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也不要急于追寻其左翼文学精神资源。对底层文学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作家需要有清醒的身份分离意识,亦即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