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2.
<正> “之”部在上古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韵部,它所管辖的字音在后代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复杂,比较突出.之部在上古时期《诗经》韵脚字的分类中,与支、脂等部字颇多瓜葛.在清代学者段玉裁之前,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等人把之部字与支、脂部合在一起,段氏始将此三部分立.后代音韵学者大多赞扬段氏的卓识,并且承认他的判断.但近些年来,仍有人对段氏三部之分提出异议,以为之、支、脂不当分立.我们认为:从《诗经》的用韵情况以及结合先秦其他韵文材料来考察,之部字与支、脂部之间,自然有混而不清的种种迹象,段氏在发表其三部当分的意见时,也有将合用之例匿而不发的缺点,但从总体来说,段氏分立三部的证据还是比较坚实的.之部自应独立成部.不过,从学术史上的这种争论看来,对之部的研究确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先师方孝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题为《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的论文,论述之部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3.
壹、总论 古音学在韵的研究方面是有成绩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都是研究古韵的,他们有所发明,有所改进。象顾氏说:“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 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戎”,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虽谓之协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他囿于《诗经》一部书的小范围,认为是“百中之一二”现象,这是不。  相似文献   

4.
谐声同部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以"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为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坚持的原则有二:一是入韵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一是非入韵字的归部,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办法。谐声系联只限于把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归入同一韵部,而不是"同谐声者必同部",至于具体该入哪部,还由上述原则决定。  相似文献   

5.
<正> 古音研究从宋代的吴棫到清代的顾炎武,可以说是从萌芽时期进入了奠定基础的昌盛时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研究中,把文字的谐声系统和语音的韵部系统结合起来,从而把古音研究在顾炎武、江永等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段氏古音学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在具体的关于古音韵部系统的建立方面,二是他研究古音的方法及明确提出的理论。以上两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传世之作《说文解字注》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陈秀然 《殷都学刊》2013,34(1):102-105
自顾炎武离析《唐韵》以来,音韵学家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渐趋科学,所分韵部也愈发精密.通过比较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三家对“幽”、“侯”两部的处理,可以看出他们分部的优劣和得失,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古韵学家研究古韵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 《中原音韵》的又读 1、又读的基本概况。 又读,是《中原音韵》值得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根据宁继福先生在《中原音韵表稿》一书的统计,《中原音韵》有又读的字共393个,约占该书《单字表》中所列5869个单字的7.1%,又读字在《中原音韵》里所占比例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原音韵》所记字的又读,就《中原音韵》的韵部分类说,有一部分是同一韵部的。这同一韵部的又读,又可分为平声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形借理论,并列举出五组例字,这五组字或本为一个字,或本为依声托事,或一字为另一字之义项,皆非因形近而相借.  相似文献   

9.
《元韵谱》微母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轻唇音微母主要来源于中古明母合口三等字,只有东韵三等及尤韵出现例外.在<元韵谱>中保留微母,但其来源却与中古不一致,不仅收录了中古的微母字,而且还收入了很多中古明母字.这种特殊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混入微母的中古明母字应读为何母?这种现象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吗?通过考察发现<元韵谱>微母下收录中古的明母字,并不能读为微母,也不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是完全照搬<五音集韵>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扬雄是西汉重要的辞赋家,其创作上承屈原、司马相如,下启班固、张衡等汉赋大家,处于两汉承替之际,其赋作具有重要的转折与开新意义.扬雄赋用韵特征鲜明,所用韵部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韵部,且赋中阴声韵使用最多,共计706次,阳声韵次之510次,入声韵较少共246次;扬雄赋韵例类型多样且富于变幻,具体有每句押韵例、隔句押韵例、虚字入韵例、虚字不入韵例、两韵间迭相叶例、前后一韵相叶,中间另隔一韵例、交错前后互叶例、连环套韵例八种,一段之中扬雄或单用一类,或兼用几种,呈现出多变的押韵形式.就用韵方式上扬雄赋存在独用与合韵两种,但以合韵为主,合韵韵部较为宽泛,换韵又较为频繁,其连环套韵亦是扬雄赋韵的独特之处;扬雄赋用韵还表现出明显的蜀音特征,其幽宵、宵幽合韵;侵部、东部合韵;盍部与屋部、质部合韵的例子均带有明显的蜀地方音特点.此外,其赋篇中的转韵亦是踪继了屈原、司马相如韵随情转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判定若干字是否同源,应该有两条标准:一条是语音标准,一条是语义标准。就语音标准来说,一般认为,同源字之间必须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从语源研究史上看,除音同外,还有两种音近关系可以作为判定同源字的标准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的。这两种关系是:①声纽和韵部相同,只有韵头的差异。②声纽和韵部同时相近(声纽同类,韵部对转或近旁转)。这样,各家的分歧便集中表现在对以下两种语音关系的不同态度上面。这两种关系是:①只有声纽相同或相近,而韵部相远。②只有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相远。各家对于这两种关系所持的态度约有四种(就主要倾向而言,容有个别例外):一是全部承认,早期声训学者如刘熙等人是。二是全不承认,晚近学者如王力等人是。三是倾向于第一种关系,以王念孙等人为代表。我们称之为“双声说”。四是倾向于第二种关系,以黄承吉等人为代表。我们称之为“叠韵说”。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万历年间的<字汇>采用偏旁分部检字法,并<说文解字>的540部为214部,承继和发扬了此前字典辞书的优良传统,奠定了近代字书编辑之基础,成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语文工具书之一,影响深远.但是,编撰于清代初期的韵书<五音通韵>却不乏针对<字汇>相关正字、注音条目的不同意见,有时还批评得相当尖锐.由这些条目的具体分析,可以探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帮助我们比较切实地考察清初社会语言使用状况,亦有助于<五音通韵>、<字汇>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14.
瞿建慧 《云梦学刊》2011,32(1):136-138
湘语部分方言点出现了宕开一精组字与宕开三庄组字韵母合流读合口呼的现象。宕开三庄组字读合口呼是受到江开二庄组字的影响。宕开一精组字读为合口呼的原因是韵母的主要元音[’a]与精组声母舌尖前音[ts tshs]相拼时比较费力,于是产生了一个过渡音u。  相似文献   

15.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方孝岳先生的《跋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一文(截在《学术研究》1963年第1期),其中谈到《残卷》所录的音切,多不如今本《释文》正确。从方先生所根据的事实来看,这个论断是很成问题的。为了解说方便,先录方先生的原话如下:这个释文残卷所录的音切,也显然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例如:唐本释文残卷今传陈鄂本昴□□徐又音茅无此条,《切韵》亦无此音。音茅是因《史记》“昴星曰旄头星”而再致误读。败必迈反无此条,《切韵》亦无此音,败必类隔。妻七计反千计反。妻七类隔,千字为是。窜字林七外反无此条,亦无此音,声韵皆讹。滑于八反户八反,《切韵》同陈本。滑于类隔,作户为是。寅,徐音夷,又以真反。寅如字,徐音夷。以真反是正确的,所以陆云如字,本不应作又音,《切韵》亦无寅读夷之音。陈鄂的本子都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7.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8.
<正> 自西汉开始,历八百年而变化甚微的上古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一个个韵部都活跃了起来,它们各自的樊笼先后都被冲破。宵部自然不会例外。这个韵部从幽部吸收了一部分字,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家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由幽部转到宵部的字称为幽部宵组字,把未转到宵部的幽部字称为幽部幽组字,把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合成的新韵部称为宵类。宵类相当于《切韵》或《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之和,也即相当于等韵的效摄。本文的目的是要考察在通语中由宵部到宵类(效摄)的变化过程和宵类形成的时代。要想知道宵类的形成过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时代,就必须弄清楚它在演变中各个时代的四种用韵比率。这四种比率是:一、幽部宵组字和幽部幽组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二、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三、幽部宵组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四、宵部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为了说明的简便,后面常常分别地称这四种韵段为第一种韵段、第二种韵段、第三种韵段、第四种韵段。  相似文献   

19.
一如大家所周知,清代学者研究古韵部(Finals)所根据的资料,主要是谐声字和韵文,而谐声字尤其重要。因为大多数的谐声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条理,不象韵文的零星散见。所以许瀚在他的《求古韵八例》里,首先举出的便是谐声。从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起,一  相似文献   

20.
平江话来母有两种变读:一种是变读端组舌尖音,一种是变读泥组舌尖音。平江话来母变读是由韵母的声音洪细决定的。来母在细音韵母(三等韵和四等韵)前,变读端组舌尖音。例如:三等韵的离、李,立,列,燎、潦、寥、刘、柳、六、连、脸、恋、临、凛、吝、良、量、陵、领、令、吕、律、略、类、累等字和四等韵的犁、礼、丽、辽、料、怜、练、零、灵、等字多数变读透母,少数变读端母或定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