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不动产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实施森林经营。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直接,却限制了林木所有者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实现林木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追求森林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时代已经结束,满足人类对其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的需求才是森林法的立法目的所在。因此,应当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物权法基本理论构建“森林分类经营”的制度和条款,将商品林视为动产,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以利于实现林木的经济价值;将公益林视为不动产,采取严格的制度,保护林木的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原有体制下,森林资源基本上处于“各取所需”的“无价值”状态,因而遭到过度的毁坏、并引致山区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贫困。森林资源及其所维护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了经济发展中的牺牲品。在建立市场经济机制之时,应该树立新的林业观念和资源价值观念,让森林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共同组成的“完全价值”充分地表现出来,让毁损消耗森林者付出应有代价,作为因森林毁损而遭到生态效应损害的社会其他人应有的补偿、以及恢复森林资源所付出的必要社会劳动的经费保障。这才是“等价交换”,是贯彻“损坏者赔偿”的社会通则,以此来制止发展社会经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浅谈森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法是有关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支配权,森林经营管理和奖惩措施的法律规范。它包括森林所有权,森林的经营管理,保护森林的方法、原则和措施,国家、组织和公民在森林管理和森林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森林管理体制和奖惩办法等内容。 早在我国秦朝的《田律》中就有保护林木的条文。其中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林木,不到夏天,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一八○四年公布的《拿破仑法典》中也有关于林木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近代森林法,是在近一二百年才产生和日趋完善的。据初步了解,目前已有三十个国家颁布了《森林法》,还有不少国家制定了保护森林的法令。美国是比较重视森林立法的国家。从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国会通过的林业法令就有一二百种。芬兰和瑞典是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它们的森林法都强调更新采伐,不允许森林的荒废。英国森林资源贫乏,森林复盖率只有百分之七,其森林法除强调管好现有防护林外,还规定国家对造林者给予长达十五年的经济补助。荷兰也是属于少林的国家,它的森林法规定,利用信贷或补助金,鼓励造林与更新,对砍伐树木限制加严。  相似文献   

4.
《森林法》的修改应当围绕国土绿化这一核心价值目标,在巩固农村林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城市林业的发展,确立森林是城市之肺和城市品位的法律理念,实现城乡林业的一体化管理.《森林法》应当全面规定森林经营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和具体措施,将森林经营法律制度作为基本法律制度.林权管理制度是《森林法》的核心法律制度,包括确权、限权、平权等三个方面内容.确权管理的关键在于林权登记,限权管理的关键在于维护生态公益,平权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合理补偿.林权登记通过林权改革实践已经成为继房屋产权登记、土地登记之后的第三种类型的不动产登记.  相似文献   

5.
浅谈浙江森林旅游的开发与21世纪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森林中去旅游”是当今旅游新时尚。浙江森林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开发森林旅游条件成熟。本文概述了浙江森林旅游资源和森林旅游开发现状,探讨了浙江森林旅游的开发重点与主要的线路,提出21世纪森林旅游发展的趋势是生态保护、特色旅游与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6.
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弘扬中国传统森林文化、树立“和谐环境伦理观”、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确立“森林文化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方面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西方文化的理想诉求,“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诉求,“和”则是人类审美共通的理想诉求.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以生态科学与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认识与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单一走向整生,所以传统之“和”的思想就由或天人关系或人人关系或自我关系的片面走向了各种关系的全面;由或突出对立冲突机制或突出协调统一机制走向了对立冲突与协调统一的整生机制;由单一价值的追求走向真、善、美、益、宜价值的整一追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三维空间走向四维时空.所以,在生态思想的背景下,在传统之“和”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想诉求就走向了生态之和,是为“生态中和”.“生态中和”是人类“和”之理想诉求在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趋向,是人类“和”之理想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经过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末日俄帝国主义的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削减,相应地生态环境恶化.研究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过程,探寻造成森林变迁及生态环境演化的原因,无疑对当今生态保护及林业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我国应当增强现有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和实用性,建立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规范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表述形式,改变政府作为单一补偿主体的状况,加强森林生态补偿监督,为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实践和现实生成逻辑;其理论内涵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蕴涵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民族根本大计”“自然回报”和“决不走老路”等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追求,充分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价值逻辑。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与“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一个现代问题。以追求普遍原则与宗教承当精神为内涵的人文性 ,乃是古今知识分子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层次。西方现代知识界明确提出人文知识分子必须时刻站在社会挑剔者的地位 ,从而保持其超越性与先锋性 ,且须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终极逻辑价值。中国知识界于 2 0世纪 90年代接受并传播了这一认识———价值守望者与社会挑剔者乃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最佳地形”与“最佳角度”。参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分配 ,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已然不小。人文知识分子因含有丰实的社会内涵 ,故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现实性的话题,而生态关怀所彰显的,则更是一种具有时代高度、且最能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信念与追求的公共精神.现代文明的本质是拟生态的,生态理性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态公共性精神与生态信念,理应成为现代人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生存与生活之价值观选择.关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学者们以往只是在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等关系维度上研究和辨析,这种意义上的公共精神缺少了基础性的前提、根基和依托.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真实的公共精神信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人与自然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质态方面.这是属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信念所以可能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和最为直接的逻辑基础.由此,生态正义理念基础上生态公共性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无疑是当今处于深度迷茫与危机之境遇中的人类精神之自我拯救的最有效之途.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世界观强调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整体性.生态认识模式包括生态模型、生态理性、生态法则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社会的价值取向,包括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6.
森林分类经营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林权制度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林业多重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需要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即将森林分为生态林和商品林,前者以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为目标,后者以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在二者之间,还有一部分兼业型森林。对以上不同经营目标的森林资源,我们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林权制度,以实现森林经营目标的最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与我国森林分类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林权制度安排模式是国家掌握重点生态林区森林资源的完备产权,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合理分割各非重点生态林区的森林资源产权,兼顾林业多种效益;让渡各非生态林区宜林地的长期使用权,实现林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生态价值”是价值哲学的研究领域.生态价值是一种主客两分基础上的生态对人的价值,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态价值?作为人类整体的我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朴素的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到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践生态价值既要注重生态价值的可见度分析,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又要注重生态保护政策工具的运用,从而实现生态价值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研究工作使我感觉到要使自己跟上时代就必须不断的学习 ,学习 ,再学习 ,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开发领域里 ,只有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用新思维去思考 ,才有可能使旅游产业永远是“朝阳” ,而要使自己的学术思想永远是“朝阳” ,就必须在学习之后再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去努力。吴楚材 ,193 6年 11月生于湖南永州 ,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中国旅游协会咨询中心特聘专家 ,中国酒店、饭店、旅游业要览编委会编委 ,中国森林资源和开发建设评价委员会委员。从事生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在价值观和文化意蕴上既不同于美国梦,也不同于欧洲梦和其他的梦.现阶段,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把握和正确处理各种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中国梦”的价值诉求及价值冲突.以文化为支撑,立足于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正道沧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建设的核心理念。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主要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件大事,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平等”,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发展、共享”。这四个核心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近百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之中,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四条主线,也逻辑地反映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民主、平等、发展、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