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2月14日下午,当我接到林老归真的电话后,我第一反应是订机票,去北京,践行我们最后的约会!当晚11点半我到达北京。2月15日上午,我赶到位于牛街教子胡同小寺街的西城区回民殡仪馆,想探望"埋体",只隔着冷藏室厚厚的铁门,为林老做了"杜阿宜"。16日晨礼后,我随众人最后一次探望"埋体",其后跟随牛街礼拜寺"伊玛目"站了"者那则",并到北京市回民公墓,和众人一起抬"埋体"、下葬,念"苏勒"(经文)。  相似文献   

2.
正春节前,一位在县里工作的老友来长沙开会,抱怨说高速公路有人"开箱"检查公车捎带土特产的问题,只好把原来打算跟我带的年货"撂"下了。看到朋友脸上的尴尬与无奈,一丝喜悦却掠过我的心头。因为,虽然少了那带着浓浓乡情的腊肉和"阿婆菜"过年,却让我增加了对转变作风的信心,刚刚启动的第二批"群教"活动将是一场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精神洗礼和作风打造。  相似文献   

3.
大约从2005年开始,每年"9·18"前后,我都会和同学们交流一篇曾在北大BBS上引起轰动的文章"一个东北人和一个日本人在上海的对话"。在交流的最后,我往往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哽咽甚至泪流满面。2009年""9·18""前后,一年轻班主任问我星期一班会要说些什么,我说我将要读一篇在北大BBS上引起轰动的文章,于是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我的家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怀念。但我对北京的感情,却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她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的心脏-首都。我从儿童时代就跟随着家庭到处搬迁,所以我的"家乡观念"也就一天天的淡薄下去了。自从一九五六年起,我的"家乡观念"却又年复一年地浓厚起来,"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然而我所怀念的"家乡",  相似文献   

5.
吉祥的水     
大约太阳刚刚下山的时候,刁家珍一阵风似地跑进竹楼来,一把拉起正在吃饭的我,轻声说:"走,嘎哨去!""嘎哨"是云南省红河南岸金平县勐拉坝一带的傣语,意为"玩姑娘"。可刀家珍已经是个有老婆孩子的人了?我放下碗筷,与他走出了竹楼。刁家珍仿佛知道了我的心事,双手将袖子一挽,说:"今天晚上,她们休想从我手中溜掉!"他要干什么?我迷惑不解,就问:"你想打架?""谁跟你说我要打架!陶美英今天要结婚!"刁家珍说。经他这么一讲,一桩往事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上个月的一天,我渡过勐拉河,朝下勐村走去。刚到竹林旁边,突然传来了一串欢乐的笑声:  相似文献   

6.
临近中午了,我登车直奔孩子的奶奶家,去接下午没课的儿子.婆婆一人在家,已备好了饭菜,只等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吃饭.一大一小两个"呼拉圈"搁在门厅,挺惹眼的.我问婆婆,儿子这两天玩"呼拉圈"玩得怎么样了?婆婆先是挺喜兴,旋即又满脸的愁容,"这几天,刚刚放学回来就念叨,说等我妈来了,再买一个.我说他,他全听不进去.唉,满街筒子都是'呼拉圈',他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呀!"我淡然一笑,没再说话.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敞开了条缝.儿子扮了个鬼脸儿,"妈妈!"一声稚嫩的童音冲入了我的耳鼓.我忙起身开门,儿子却已一头撞了进来,扑进我怀里."妈妈,抱抱……"儿子撒娇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兀自摇头晃脑,一双清澈的明眸像闪动的黑宝  相似文献   

7.
方可 《民族论坛》2013,(6):24-25
正"说实话,当时我8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我的照顾,我儿子又在准备高考,我也放心不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能在家里的事情不是太多的时候再去(援疆)。所以,当医院领导告诉我,需要一名妇科方面的骨干去援疆时,我还有些犹豫。后来,是我丈夫给我吃了颗‘定心丸’,他说,你去吧,家里就交给我。"谈起自己当初去援疆之前的想法时,李雪英说她感到有些惭愧。但当我们问起她现在的感受时,李雪英毫不犹豫地说:"得大于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当中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易巧君 《民族论坛》2004,(10):38-39
<正>"哎!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这是黄老写在《比我老的老头儿》封底上的话,追悔而伤感。是的,写不写是我的态度,写得好不好是我的能力,我不能错过这些越来越少的国宝级的老头儿了。何况,六十一甲子,"二十岁"的黄老,在虚岁二十五的我眼里,是那般"亲切"、"真实"和"可爱",他的活力、随性、聪明,让我在8月24日他八十寿辰这个特别的日子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9.
(周祖濂,白族,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20多年后,却当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开发公司的副总经理.舍弃了心爱的专业,他怎么说?)我大学刚毕业,就同伙伴们搞起了科研.其中一项"标准电容传声器",获得了国家新技术开发三等奖.可还没等搞出更多的名堂,1971年"一号通令"将我"发配"四川大邑.携家带口在四川计量分院一"扎"就是8年.就在这艰苦的8年里,我先后主持研制了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叶     
相互欺骗瑞典有一对夫妇结婚已多年。一天妻子向丈夫承认:"亲爱的!真对不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瞒着你。我有色盲。""对不起,我也骗了你。我是黑种人。"  相似文献   

11.
正加榜我当然是走过了的,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印象中我看到的加榜乡是在一匹大坡顶上的,周围尽是深深的峡谷和崇山峻岭,是名副其实的"两山能喊话,走路要半天"的典型山区地貌。而在每一匹大山的斜坡上,都可以看到显示出苗族先民无限智慧的层层叠加的美丽梯田,因其缘山而造,梯田狭窄细长,犹如腰带,因而得名"腰带田"。条条"腰带"从山脚缠绕到山顶,壮观景象实在非同一般。不错,月亮山上的腰带田我是见识过不少的,许多地方也的确颇有气势。但是,当我的几位搞摄影的朋友一再对我强调,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当我终于站在那大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门前时,还是抑制不住数天以来激动的心情,发出了"哇"的一声感慨。新生报到,家长带着孩子或孩子带着家长在教学楼、食堂与宿舍之间奔忙,每个人都出了一身淋漓大汗,或是激动或是天热。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我终于领到一张条子:四楼,405,一床。  相似文献   

13.
<正>采访前,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湘江一号高尔夫董事长刘生平"的信息,资料很少。而刘生平这名字也并不曾在大众市场名声在外。我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采访对象?这又是怎样一枝民族企业家群体中的奇葩?春寒料峭的下午,我拨通了刘生平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克制、低沉、不徐不疾。见到他本人,有点意外,跟我印象中的"商界成功人士"出入很大。刘生平,  相似文献   

14.
我近年在祖国各地发现了不少值得一提的口号.比如关于计划生育的,在西北我看到了"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说明那里的主要障碍在男方.在山东,我看到了"一人结扎,全家光荣",我仿佛回到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战争时代,不知道结扎这事有何荣可光?难道说也放鞭炮、骑大马、戴红花,逢人便趾高气昂地宣布:"俺结扎啦!生不了啦,快来俺家喝酒吧!"在河南,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说明那里的计生工作很艰难,经常要采取严厉手段,但用"扒房牵牛"来强迫人家流产,却是违法.  相似文献   

15.
正"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简短的词句,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描绘了极其开阔的境界。作为草原儿女,草原是我们的家,牛羊是我们的伙伴。我的名字,是蒙古语"闪亮的星星"的音译。在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一度厌恶我的名字,因为我的名字太普通。蒙古人很多名字都按太阳月亮星星命名,我从小到大遇到了很多和我重名的女孩子,便越发想改名字,想要独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20日,几乎拿遍了中国戏剧界所有权威奖项的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又荣获了"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他说:"我要把这一天作为艺术人生的驿站,换乘一匹快马,奋起扬鞭奔向更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1954年,对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我接受了开辟处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亚热带绝域墨脱县的工作,一干就是16年.那里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一年中仅有三个月可以通行,故称"孤岛"."孤岛"16年在我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特殊的环境、艰难的生活、繁重的工作,造就我的精神和信念,令我终生难忘.16年中,我含辛茹苦写出了50多万字的日记,现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天,我很乐意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奉赠给读者朋友,如果您能从中得到一点什么,那将是对我这个"老西藏"最大的宽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通辽市市区建立了多个休闲娱乐广场,广场上也矗立起了许多大型的城市雕塑。我在本文中,将对通辽市文化广场上的大型城市雕塑——"科尔沁世纪柱"进行一次赏析,从三个方面分析"科尔沁世纪柱"给我的总体感受以及在观看后,给我带来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1942年,青海省化隆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皇后",天生就有一副"蓝宝石"般的好嗓子——她就是"花儿皇后"苏平。幼年时,她就在"花儿"优美的旋律中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苏平说:"花儿是我的灵魂。花儿会是传统的,是去祭祀、祭庙,求神拜佛的聚会。回汉人家一堆堆、一片片在花儿堆里唱花儿,撒拉人漫少年,藏族人唱拉伊。我经常到青海沟里、洼里,再小的舞台都去。我热爱花儿演  相似文献   

20.
张惠琴 《中国民族》2012,(6):141-143
在回族群众聚居的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一种被称作"踏脚"的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流传了上百年,至今仍兴盛不衰,深受喜爱。在当地无论是八九岁的小孩,还是年过半百的老汉,人人都能"踏"上几"脚"。踏脚和踢足球相似,用脚不用手,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人对四人等。双方对踏时,靠灵活机智、技艺娴熟,你踏我闪、你攻我守。每当冬春农闲或茶余饭后,崇尚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