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声、色、味等)看作纯属主观性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在认识论上,这  相似文献   

2.
有关洛克“两种性质”学说一直是学术界引起争论的问题。目前,人们似乎已经在某一基本点上达到了统一,即认为,原来把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说成是唯心主义的那种观点也是机械的和片面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看到人类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把主客观关系看作是单纯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关于物质对象两种性质的理论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问题的焦点在于,所谓“第二性的质”是指什么,它们是否存在于对象之中.国内学者的看法可分为两类.第一,第二性的质就是颜色、声音、滋味等等本身,所以,第一性的质(大小、形状、数目)是客观的,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有些国外学者也持这种看法,如英国的B罗素,苏联的K.C.巴克拉捷.第二,另一种观点认为,洛克所  相似文献   

4.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并意图回复自然的第一种意义;这一回复是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精神现实化的机制:它一方面否定其外在规定,从自然的、直接的领域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的规定,是精神性的机械作用。第二自然落实于主观方面的习惯和客观方面的制度。平卡德认为,第二自然学说体现了黑格尔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思路,用以说明主体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在异化的世界找回自身。而门克强调,由于第二自然是以自然的方式运作的精神,精神的实现没有摆脱外在性,第二自然是批判的概念。肯定的或批判的,这是理解第二自然学说,甚至是黑格尔客观精神学说,两种不可通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洛克观念来源理论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洛克把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分为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部分,即感觉与反省。所谓感觉就是指外部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反省则是经验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对象,也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因此,洛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没有把“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以为,这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洛克的观念来源理论是对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具体论证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霍布斯把根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  相似文献   

6.
洛克是否明确提出了一种现代民主理论,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现代民主理论的五要素出发,依次考察洛克的人民主权观念、同意学说、代表观念、多数统治学说和反抗权理论。没有足够的文本证据支持认为洛克明确提出了一种现代民主理论的观点,但洛克对现代民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则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7.
洛克“反省说”辨正马云泽在我国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洛克的“白板说”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他的“反省说”则是其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或者说它是洛克在哲学基本立场上向唯心主义的让步和妥协。马小彦主编的《欧洲哲学史辞典》、罗森塔尔等主编的《简明哲学辞...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国内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洛克的“反省”说是唯心主义的.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洛克的“反省”说在木质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这两种观点都只是各执一端,未能对洛克的“反省”说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尤其是对感觉和“反省”的关系这样的重大问题都未作系统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因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两广事变的性质问题主要形成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属抗日反蒋性质,二是认为属联日倒蒋性质。其中,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是人们普遍的看法;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某些两广事变的经历者在回忆中提出的。近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分两个阶段来研究两广事变性质的新看法,认为第一阶段是联日反蒋,第二阶段,李宗仁、白崇禧等逐步走上了逼蒋抗日的正确道路。经过对两广事变大量史料的考察,笔者认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问题在哲学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着哲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该文首先简要概括了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然后分析了两种性质学说的实质,评价了他对客体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其观点中的局限性,最后对客体的实质作出了尝试性探讨并重新评判了符合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11.
“夸富宴”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的根源。它不仅是当地人狂妄自大这种集体心理的流露与表达,而且有规模宏大的场面。其人类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它表达了夸库特耳人“自夸狂”的心理特征;第二,它是一种再分配体制;第三,莫斯认为,它是一种“总体呈献”,这种观点影响较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史上,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但受到人们注意的,主要是以下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的霍布斯说:“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①.以霍布斯为代表的这种观点,早已被辩证论者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它摈弃了。第二种观点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如何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城市失业率逐年增长、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放慢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即“放慢人口城市化论”;第二种观点认为,鉴于当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又面临农民收人增幅大幅回落,“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即“加快人口城市化论”;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城市化进程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即“适应人口城市化论”。对此问题,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我国应加速…  相似文献   

14.
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演绎”学说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着重考察了康德提出“先验演绎”学说的动机,以及他对“先验演绎”所作的两种不同说明———“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并结合“先验演绎”学说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贡献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揭示了它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问题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性质和本质究竟应该作怎样的规定?许多世纪以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过截然不同的论述。唯心主义基于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而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被他们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或是把“客观”精神确定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现实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些“客观”精神所创造的,或者是它的幻影。因此,他们认为文学是与客观现实无关的意识的产物,是存在于现实以外的某种精神的表现,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唯物主义基于主张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或产物。因此,认为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严肃的政治学说都必然包含着它所承栽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它既是对现在理论的对接。也是对学者所置身于其中的时代的反映。哈耶克的宪政思想正是在“二战”之后自由企业制度与宪政制度在西方社会普遍式微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古典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尤其是洛克与密尔的宪政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7.
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按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黑帮文痞姚文元摭拾历史上最反动的唯心主义者的余唾,公然咒骂“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存在第一、思维第二”的唯物主义原理,是“反动的形而上学”,拼命兜售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主义。“四人帮”大搞唯我主  相似文献   

18.
通说认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优于洛克的分权理论,该观点忽视了两种理论产生及历史意义的国别性。洛克的分权理论所体现的内容反映了英国的国情特征,并非不成熟的“分权”理论。其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均超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是自然法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转折点,对自然法的历史演进起着关键性作用。分权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洛克,而非孟德斯鸠。  相似文献   

19.
洛克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欧洲法律思想史上,洛克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天赋人权”原则,这是其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的核心内容。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法律观”以及系统的自由学说,阐明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治原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实行法律的统治,为防止滥用权力和专横,提出了分权理论  相似文献   

20.
定罪的依据也可理解为负刑事责任的依据。从法律上讲,它是指定罪的法律规格和标准。定罪的依据是什么?目前,在法学理论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只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定罪依据见解中,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犯罪构成是定罪的唯一依据:第二种观点认为,犯罪的构成和社会危害性共同构成定罪的依据:第三种观点认为,罪过是定罪的依据。纵观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都有欠妥之处。第一种观点认为犯罪构成是定罪的唯一依据这就把犯罪构成绝对化了,这就排斥了定罪依据有时也考虑影响犯罪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