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周作人将“余裕”作为漱石文学的特色,最为看重和推崇的也是以《我是猫》为代表的能够体现“余裕”特色的前期作品。其闲适文学观深得“余裕”论神髓,但他对于“余裕”论的片面理解则消极影响了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留日时期所撰《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中有关"文学"的定义及论述基本来自美国教授Hunt所著《文学概论》。Hunt的目的在于构建"文学"学科在高等学术机关中的位置,构建过程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强烈需求密切相关。周作人对此保有疑虑,因此在编译过程中转而将批判矛头指向林传甲的"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从1920—40年代与韩国文人和知识阶层有过持续的接触和交流,堪称中国文人中最关心韩国文化的一位。他学习韩国语,还高度评价韩国的艺术价值,支持韩国的独立,积极肯定韩国的文化认同。当时韩国人也和周作人这位中国新文学主要作家频繁进行交流,关注他的文学活动及思想观念,并把他介绍给韩国,有时予以评论。最值得瞩目的是1920、30年代在北京留学的丁来东(1903—1985)发表的《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1934年9、10月)。这篇文章系统、全面地对周作人进行了评论和介绍。丁来东对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以前的周作人的文学活动及思想立场集中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由于丁来东的文章出现,从那以后韩国读者们对作为中国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周作人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丁来东的周作人评论是和中国、日本的周作人研究同时进行的。丁来东于1934年5月结束了北京留学生活最终回国,他可能已经了解到从那年4月初开始展开的对周作人《五十自寿诗》的争论。而倾向于无政府主义文艺论,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的丁来东与周作人在意识形态上达成一致,产生了共鸣,而且当时韩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没落的现实等各种变化因素重叠在一起,使丁来东对周作人的文学活动和思想态度更加关注。结果是丁来东通读了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和著作之后,发表了《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这篇文章包含了对周作人的人生文学观、言志文学观、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点及成果、周作人丰富的阅读修养、以内容与思想为中心的白话文学论、批判国民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立场、周作人对小品文这一成为现代文学顶峰的文学体裁的提倡、对民间文艺的重视以及具有包容性的文艺批评态度等大量内容,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相当系统全面的评论。苏雪林的《周作人先生研究》是1934年12月发表的,增田涉的《周作人论》是1935年9月发表的,而丁来东的《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是在早于他们的1934年9、10月间就已经发表了,这一点也有必要予以关注。虽然丁来东对周作人的评论不是长期持续进行的,但却是在较早时期进行,而且在韩国又是首次系统全面地评论了周作人,因此这在东亚的周作人研究史上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5.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五四前的文艺思想与文学活动,在研究界尚不为人注意。本文从文学的功用观、本质论、价值观、中介论等方面阐释周作人早期文艺思想,并就其与传统文论的区别、与西方文论的联系以及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影响,论述其宗旨、价值取向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周作人“爱之福音”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文学不仅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虽然近代以来文学逐渐脱离宗教,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督教强调“爱”,周作人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也是“爱”与“同情”,而怨恨与文学的本质根本冲突。尽管周作人的主张与强调“反抗”、“复仇”的主流文学话语极不合拍,但他所强调的善待弱者,关爱生命,警惕任何把人当作工具的观念和一切怨恨、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现代公民,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明末清初的反对甚至痛恨讲体面话的人或文章、反奴、颂真率等思想为周作人所接受。中国古代笑话至明末蔚为大观,清朝建立,遂渐湮没。周作人看重王谑庵,重在其幽默的风度。他把幽默看作国民健全的标志,缺少幽默是社会疾病的一种征候。周作人的乡曲之见和“苏杭文学”的提出,延伸为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汇合成他明末清初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构其"纯文学"的文学观,他的文学价值参照系由"五四"时代的以西方人道主义哲学思想为底蕴,转换为中国明末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学源流的追溯上,表明其在深层次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周作人三十年代文学观的更迭,使其文学价值观发生变更,其价值效应也发生变化,由此导致闲适派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 ,古希腊文学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积极进取的世界观 ,追求的是人自由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本文通过对古希腊文学的重新解读后认为 :古希腊文学所体现的是以认知与力求得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历史理性主义精神。它源于自觉意识形成后的古希腊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征服主宰世界的人生价值观。尽管它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但人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 ,历史发展是以牺牲个人情感与个体价值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2.
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胡适为例,探讨进化论在当时文学界产生的争论和影响.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进化文学观念,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由此引起的争论,使新文学借助于后胜于今的进化论与传统文学发生裂变,并与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地纽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受其影响,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具有美学化倾向,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对于推进我国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价值取向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 ,受其影响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具有美学化倾向 ,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 ,对于推进我国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元价值观逐渐消解,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现象, 其主体地位开始回归。本文在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两极世界中, 一种双主体规律的实现将是建立新型的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描写人物异化为动物及其异化之后的生活遭际与精神风貌,这是欧洲文学的一大艺术传统。在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文学体裁中,小说当属执牛耳者;在小说中间,最早也最完整地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鸿篇巨制,则首推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这部杰作在文学题材、创作技巧等方面对后世欧洲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在欧洲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汇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具有广阔视野与独创性的比较文学观及其实践 ,对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有关文学的影响性、可比性、民族性的理论建构 ,为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 ,提供了新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9.
明中叶以后 ,以公安三袁为主力的公安派高举“性灵”大旗 ,开创了与“复古”论调大相径庭的一代风气 ,影响甚大。而公安三袁中尤以袁宏道为重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三、“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文献中所讲的“与时俱进” ,已由一个一般的日常用语 ,发展为一个具有特定科学内涵的概念和论断 ,赋予了科学的规定和全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实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推广应用。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根据 ,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目的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