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英国学术界耆宿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国际著名的科学文化史专家。他今年已有八十高龄,在此以前,他以四十年心力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并向世界人民作了广泛的介绍,其精神和毅力是令人钦佩的。李约瑟博士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在胚胎学的研究上曾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因而成为国际闻名的学者;但为了探讨中国的古代文化,他从三十七岁起便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学习中文,逐步遍览中国古籍,钩沉索隐,斩棘披荆,辛勤地撰写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李约瑟博士多年来已发表的有关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若干篇论文,阐述他对我国古典医学的历史评价和我国古代医药学对西方医学的贡献。作者认为,李约瑟的观点对于正在钻研中医药学的现代中国学者是有启发的。作为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倘能获得进一步的发掘和发展,对未来的科学世界仍然会有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 ,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 ,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博士31岁时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37岁开始学习中文,并花费50多年时间。呕心沥血撰写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宣传中国文化,架起了中西科技史交流的桥梁,让全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博士在读了杭州大学王锦光教授所著《中国光学史》以后写给作者的信中说:“科学史很重要,中国抓古代,外国抓现代.”这当然不是说各自的对面不需要研究,而是指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很多,很重要,但是有许多事项还没有足够的探索,有的发明创造还有待于作历史学的发掘和发现.拿“四大发明”来说,这是举世闻名的,可是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钱存训博士的《造纸与印刷》(李约瑟博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一卷)都到最近才出版.潘吉星先生关于火药、火箭历史研究的专著问世也不太久.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李约瑟博士经过半生研究,在他的巨著SCC的第1卷中用英文字母为序,列举了26项.他说,并不  相似文献   

7.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分析"李约瑟难题"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石油科技史中的不同表现,探讨中国石油科技史中"李约瑟现象"的原因,可获得加强中国石油科技创新的启示:大力实施石油科技创新战略,如创建中国石油科技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石油科技研究院,制定培养中国石油科技精英人才的"珠峰计划",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科技研发中心,聘用外籍石油科研人才进驻国内石油科研机构等,从而促使中国早日重新成为世界石油科技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博士、我院名誉教授李约瑟,在来华访问期间,应邀于8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意义》的学术讲演。参加听讲的,有部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我院师生。 李约瑟博士在演讲中,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从事科学研究,早已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心中的一个观念。在欧洲最黑暗的年代传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们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光明。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满怀欣喜地说:世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是毫无疑问的,是无法忽视的,但是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我们应该从他那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院士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文版序中的一首七绝,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及科学家对这位老朋友的真挚感情。如同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东西方人对李约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在西方人看来,他是生化学家尼达姆;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他是“雪中送炭’’及开创中国科技史学科的李约瑟。  相似文献   

11.
一一、先从李约瑟博士的论点谈起首先,我们要在这里再次引用李约瑟博士在《天学》中对我国天文学家竺可桢根据“岁差”的一次科学推算所作的评论。李说: “所以在他(指竺)在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年代的问题上,又一次被引回到公元前三千纪,但是要承认这一点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所有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的证据,都说明年代不可能那样早。”但竺可桢的推算又是不容怀疑的,它是科学的推断,推算出二十八宿中,在公元前2300年到4300年之间有18到20颗星宿是符合于赤道圈的。李约瑟博士进而又说: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最有趣的事实,即沿着天极自那时(指公元前2300年前——笔者)起,  相似文献   

12.
1995年3月24日,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大学然逝世。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位著名的外国科学家逝世会在  相似文献   

13.
薮内清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学者薮内清先生是一位可以与英国李约瑟博士并提的国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匠.他用毕生精力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为宣传中国科学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注重专门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普及宣传相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探讨中,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叙述以及提出“李约瑟难题”都未必是李约瑟学术工作的最后归宿,他最为关注的是在东西方之间“架桥”。李约瑟这种架桥、沟通工作和毫无偏见的探究,是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难题”的钥匙。作为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者,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中西方的“建桥”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远远超出了科技史意义,而具有了强烈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他在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也对冯友兰和爱因斯坦的相关问题产生误解。冯友兰问题和爱因斯坦问题都早于李约瑟问题而提出,并且涉及更为深刻的问题,即:数学演绎和实验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方法论层面,深入到“顺从自然”和“对抗自然”的基本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的世界观驳杂多元,调和了各种矛盾与对立的思想,是基督教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新道家与儒家思想以及有机论思想的综合体。李约瑟一生不懈地谋求在科学与宗教、生物化学与形态学、宗教与社会主义、东方与西方之间架桥,这正是他在诸多方面取得硕果的根本原因。而酷爱东方文明、强调中国文化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是李约瑟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竭力抨击“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大于求解,因此,"李约瑟难题"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姓名后括弧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祝贺与期望 严济慈(l·1) 热爱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一李约瑟 经 济 邓俊秉(2·17) 李约瑟傅士的饼封来信(3·1)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几个 本院研究生开展社会科学咨询服务(3·2)问题 董辅扔(1·3)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社会料学院作学术讲演(6·1)正确认识和实行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我院举行一九八四年开学典礼(6·2)-陶正华(1·11) 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 经济统计规律初探 李晓西(豆·45) …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在近代中外关系史及文化教育交流史上是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他倾毕生精力撰著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固然是一座丰碑,他在抗战时期来华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所从事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是一座丰碑,因为中英科学合作馆不仅为战时中外科学界、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成为李约瑟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型及模式.与历来由传教士、外交家扮演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主角不同,李约瑟堪称科学家从事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