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时代形成的。每一个民族形成之后,都会与其他民族发生社会关系。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些民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有些民族却只允许在本族内部联姻。各民族之间的通婚问题,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也是研究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望读者指正。 (一) 从五十年代开始至现在,根据中央和各地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大致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民族关系的深层次状况,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以桃源枫树回维村为例,回顾了湖南维吾尔族不同历史时期族际通婚的状况,分析了族际通婚对当地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状况是多民族区域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反映。本文通过对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数据的统计 ,对中国 5 6个民族族际婚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指出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中心 ,包括各民族的大通婚圈 ,同时还有东北、西北、南方三个次一级的地方民族通婚圈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认为甘肃藏区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总趋势,但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城镇和乡村之间也明显不同。通过分析研究,文章认为,进一步推动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打破乡村的传统封闭性。  相似文献   

5.
族际通婚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时异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且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合理有效运行的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四个具有典型族际通婚特征的移民村落的考察,在分析当地族际通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规模族际通婚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民族通婚现象调查研究是当今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对西宁市城中区20世纪90年代近8年的民族通婚变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以小见大,揭示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新形式下,城市社区民族通婚有关发展演变规律。并借此间接地或直接地了解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各民族的生活状况、价值观念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状态与演变情况,从而为民族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自古以来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演化过程 进行了梳理,对四族通婚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蒙、满、回、 汉四族的通婚范围和族际婚率,当代比清代和民国明显扩大和升高,且均无"上 嫁"现象。这意味着四族在城市中不仅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也大致平等。民族通 婚率高固然利于、同时也表明民族关系融洽,但通婚率低也不见得对民族交往有 害。"文化交融"或"结构交融"大规模地发生必然导致高民族通婚率,中国城市 民族通婚中"结构交融"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其成员 更有可能与族外人通婚,但由于文化交融、结构交融和政治地位的差异,二者的 关系并不完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焦开山  张久娟 《民族学刊》2023,(11):1-8+157
族际通婚态度不仅影响实际的通婚行为,而且能反映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程度。族际通婚在推动文化交流、加强社会联系、增强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族际通婚态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文基于云南和宁夏地区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考察当前少数民族群体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族际通婚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研究显示,少数民族群体对族际通婚整体上持积极态度,对子女和亲属的通婚态度相比自身更为积极。此外,个体和家庭因素与少数民族群体的族际通婚态度显著相关,其中家庭民族构成的影响较大,各民族之间的日常交往和共同生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族际通婚态度。通过族际接触和文化交流、教育宣传活动和改善社会经济可以促进族群融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满蒙联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即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通婚活动,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着某种目的采取政治性通婚的例子并不乏见,但清代的满蒙联姻活动无论其政治用意,实行方法以及效果,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了研究清代民族统治政策,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琳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20,11(3):98-107, 143-144
历史上川滇黔交界区域苗、彝、回、汉等民族之间不通婚的情况在方志中有所记载,现当代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这一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族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地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通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数量比例呈增长趋势,通婚半径也不断扩大。当地苗族、彝族、回族的族际通婚对象以汉族为主,且存在着民族、地区、性别等差异。从“族内婚”到大规模的“族际婚”,民族政策、外部环境、文化趋同等客观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心理这一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硕  王志 《民族学刊》2021,12(5):83-91, 116
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特殊技能等家庭物质生活保障能力是汉族男丁能够入赘或娶得藏族女子的主要原因。汉藏通婚家庭的成员以“翻译”的身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汉藏民族间感情的沟通,文化的交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族际通婚这一视角来分析海晏县蒙藏民族当前的族际关系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海晏县蒙藏民族通婚自9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蒙藏群众对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海晏县蒙藏民族族际通婚的现状及蒙藏通婚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着手,就蒙藏族际通婚对蒙藏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经的路途,婚姻同时也是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存在,少数民族的婚姻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族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民族通婚这种现象也因此需要人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河地区的通婚现状,主要是通过影响这种通婚现象的因素以及通婚带来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中笔者以一个布依族人的真实体会与感悟献身说法,并以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原因(族群偏见),文化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居住特点,经济因素等等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少数民族通婚现象做出的研究和分析,描述了少数民族通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族通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通婚,历代皆有,但处于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大趋势背景下的北朝时期,加之北魏、北齐、北周诸政权又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因此使得这一时期民族通婚的形式更为多样,涉及民族更为广泛,数量更多,影响也更为深远。然而,以往对民族通婚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本文则试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北朝时期民族通婚的形式、特点、影响诸问题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考察与剖析。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实地访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认同问题、整合程度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三个方面,对2008年新疆疏勒县的维汉关系进行了调查,并与王海霞、杨圣敏2004年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民族关系调查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世纪之交新疆维汉关系确实处于良好状态,但评价民族关系的核心指标——通婚率极低,说明良好的趋势非常脆弱.当地居民对维汉通婚的态度较宽容,现实通婚状况与通婚态度的差异说明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需要实质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民族成份的更改有几种主要情况。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原来确实是少数民族而没有申报或不敢申报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通过民族工作部门的严格审批,恢复原来的民族成份。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打破了旧的习俗和传统婚约的束缚,民族间互相交往,相互通婚,其子女自由选择申报为少数民族。这一部分是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有利于民族团  相似文献   

17.
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已经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物质利益、政治地位、文化生活、科学教育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观点,已逐步为人们所公认,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了。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么搞?要不要和汉族地区一样  相似文献   

18.
岭南瑶族的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的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的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却表明,大瑶山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根据对问卷数据、深入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是导致广西大瑶山瑶族的婚姻观念嬗变以及族际通婚现象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谈民族无论如何是和血缘分不开的.中国人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实质上就是一种血缘认同.基于此,我们对民族概念的界定,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回归到中国社会一般理解和运用的那种含义,而不必去跟随外来话语莫衷一是.民族具有血缘性,除了一部分真实之外,更大部分是出于认同需要的“血缘拟制”.民族过程的基本倾向之一是民族的血缘性不断下降,而反映这种变化的直观表现就是族际通婚.改革开放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为深刻的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的血缘性得到最为深刻改造的时期.无论是对照以往的调查资料还是经验观察,都可知当前我国族际婚姻的数量在增多,范围在扩大.族际通婚的增加淡化了各民族自身的血缘性,却增添了各民族之间血缘的联通性.各民族通过族际通婚将自己的血缘扩散到其他民族的过程,也就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血缘联系得到更为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赵靓 《西部蒙古论坛》2022,(1):65-71+126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族际通婚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述评,重点梳理了族际通婚的通婚特征、形成因素和通婚所带来的影响,呈现过去五十年间我国族际通婚的研究概况,以及族际通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成果及局限性,呼吁研究视角应结合除了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之外的其它学科,研究内容应包括更多针对婚姻质量、家庭关系的微观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