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2.
陈黎明 《学术探索》2004,(10):112-116
“五四”后 ,出版业与新文学之间在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出版业不仅酝酿与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文学开拓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为其不断的发展、成熟乃至经典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业在给“五四”后的新文学有力而多方面的支持的同时 ,也受到来自新文学的“反哺” ,成为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五四”新文学 ,其历史性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向“网络出版”时代过渡的人们来说 ,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启蒙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我国“五四”文学中有显著呈示 ,这与“五四”启蒙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特色 ,而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更是提供了此类创作的典型范式。这一重要文学思潮现象 ,值得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5.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晚清学制改革是一个西学东渐以来的革新运动。学制中的白话内容和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步接纳作为革新的具体成果,仍然被传统意识形态所纠缠。主要是在大学体制内发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此后进一步变革的产物:“五四”新文学不仅为西方话语积极开辟道路,也继承了晚清学制改革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以鲁迅为伟大奠基人的中国新文学,在七十多年的光辉里程中,广采博取,接受了多种外来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新文学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愈来愈增强。本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等文献相继发表,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文艺运动相结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已经形成。此后,新文学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以崭新的姿态向前发展,并随着革命进程,逐步由民主主义文学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学。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视角,就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我国新文学的指导作用,联系历史事实,从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五四”作家怀疑和批判的文化立场决定了“五四”文学审美思维的求异矢向。创作者否定性的视角、逆反的思路、“扬恶”的颠覆理念,以及审美思维结构中对立冲突的原则,直接挑战了以肯定性为主导的传统审美精神。但是,“五四”审美意识的变更尚无法彻底摆脱传统认同性思维的渗透,这不仅体现在作家对文学功利目的和伦理价值尺度的强调,也反映在他们思维过程中对主观想像力的排斥以及在人生终极命题探索时的浅尝辄止。求异性思维在突破传统过程中的超越和变异,致使“五四”新文学的审美选择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颜进 《云梦学刊》2005,26(4):81-83
进化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有力理论工具。它在新文学运动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始终作为一种理论武器,推动着“五四”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2.
日记体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股创作热潮。“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它的叙述主体是“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提供了反理性、反常规的审视角度;它以人物的情绪脉络为结构,是“片断中倾吐的心灵絮语”;它的叙述时间是“此在中体验的进行时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生活;它以“封闭中内省的我———我自诉”为聚焦方式,给予隐秘灵魂最深切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自传统至现代(下)——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道道地地的革命,它不仅画出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五四”文学革命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而这自然是要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总体动向来看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公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宣言,是新文学的基石。“五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艺术上看,同“五四”时期以及晚清以来大量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借鉴不无关系。据统计,晚清小说刊本一千五百种以上,其中翻译小说就占三分之二。远在“五四”以前十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就邀集同志译了《域外小说集》,他自己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五四”以后就全国看来,翻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半殖民语境 ,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张力下成长 ,不能依据线形发展观来否认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五四”反传统反儒家其实并非真正反对传统与文化本身 ,他们实际上是反对这种文化被专制统治利用后所形成的政治体制。启蒙与现代性在中国生根之后就一直处在与封建王权思想的激烈搏斗之中。在巨大的民族危机的阴影下 ,启蒙被悬置 ,现代性意识也止步不前甚至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包括"五四"剧作中"爱与死"模式的书写,侧重于表现对生命的颓废感受和对爱与美的执著追求,其中带有明显的现代颓废唯美主义文学形式移植和意义嫁接的痕迹,同时也不乏西方感伤浪漫主义传统的参与因素,但是,其内在的反叛立场和唯美取向最终仍然受制于现实情境下新文学作者独特的精神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作为文学命名的"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名称已经受到质疑:陈思和主张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严家炎主张更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名称还原为"中国新文学".用"中国新文学"概括"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理性":(1)"新文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能够为学界所接受;(2)"新文学"一词能够概括1917年以来中国文学的质的规定;(3)"新文学"一词对正在发展着的中国文学具有永久的概括力;(4)用"新文学"概括1917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多元的研究向度;(5)用"新文学"概括1917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具有相对的"周言性".  相似文献   

19.
继辉煌的“五四文学”以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再度引领新潮,在30年代文学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他们在30年代文艺主潮——左翼文艺思潮中的深度介入,及其在文学新格局建构中的深层拓展,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之所以选择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进化论的文学观念出发,认为新文学应该从现实主义开始追赶西方文学的最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现实主义的特性适合了他们建立社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