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但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无不同。具体有三点:一是人与自身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即人我关系;三是人与外部环境,即天人关系。与此对应的,大致涉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三大核心理念:即内圣外王、公私兼善、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而言,这些理念曾一度被视为“短板”或“瓶颈”,却又是民族精神与世界价值的双重载体。在全球伦理的视域下,中国传统的内外兼修、天下为公、有机人性的宇宙观、节制中道的生活观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庆精神必须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步伐,在自身中要深刻表达和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升和丰富自己的内涵,确立自己的时代位置.大庆精神的时代特征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人本性.  相似文献   

3.
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人的主体性本质的最终确证和极大彰显。主体性品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必然促成新的主体性价值的生发。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催生了作为新时代主体性价值表征的个能性、功利性、自由平等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等的勃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与人、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哲学视域中人格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当代哲学应面向“人格世界”并担负起人格理性批判的使命这一重要主题。文章强调: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其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人格世界”,是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价值的“适然世界”,也是当代哲学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哲学只有在关切人的自身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获得其真正发展的根据,因而哲学面向人格世界与面向生活世界一样,都将表达哲学对自身使命和意义的新理解,并从人格理性的哲学批判中获得新的信念、自觉萌发改造世界的旨趣和构筑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罗新河 《船山学刊》2007,63(1):200-202
<正>在启蒙主义者、理性中心主义者看来,人不但能完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而且能完全按自己的目的、规划改造世界,发展自身,达到他所愿意达到的一切。钱钟书通过其文本世界,既质疑了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同时也对人的理性创造与自我实现能力,表示了强烈怀疑。只要我们仔细而全面地研读钱钟书的小说与学术著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主题:事愿乖违,即人们按自己意愿安排生活无一不遭到失败,人们的目标总是无法实现,事情往往  相似文献   

6.
劳动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互助关系,尤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将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价值坐标.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自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人类将进入完美的自由王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真善美统一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维持自身与外部世界内在同一的最基本的社会机制。因此,法既体现着人的受动性,反映了外部世界及其规律对人的行为的外在强制性,又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即人的行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性和自主性。强调法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揭示人的意志、理性、能力在法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防止把法简单理解为社会经济条件单一规定的片面倾向,恢复法是人类理性自我规定的一般特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现代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然而这种社会过程不同于纯自然过程。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巨大变迁,中国正处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内外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一个是争取外部的和平国际环境,一个是通过内部的政治保证达到社会稳定。在创造这两大重要条件方面,邓小平同志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外部条件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中往往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注重从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来论证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在微观上探讨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关系,即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以物为对象、依靠人对物的认识和改造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又是在以人为对象,依靠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中前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状况,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也有赖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只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同时,也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具有创新性的发展理论,为人们审视自身和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中国和平外交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理论、体制建设,推动国际问互信、互利、互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智识与能力     
三百多年前,弗兰西斯·培根提出著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有人提出一个新的口号“知识加能力就是力量”.虽然仅有两字之差,但新口号:更具时代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前提和知识转化为力量的中介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能力的研究,注意能力的培养是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能力则是人们能够完成某项任务,胜任某种工作的主观条件.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时,能力作为前提而存在;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力又内在地包含着知识和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才有能力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更接近实践,人们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西方当代学术和社会热点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繁仁 《东岳论丛》2002,23(4):62-64
在人类走向新世纪、迎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之际 ,美育已成为中西方当代学术与社会的热点。这是一种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突现 ,便美育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市场本位、拜金主义等负效应 ,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提到突出位置 ,美育作为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时代要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待社会与生产劳动。同时 ,人类应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人类自身 ,努力做到心理与生理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当代审美教育与传统美育相比 ,在地位、作用与学科发展等方面均有其特点。而在新时代中西方美学家应通过对话交流、取长补短 ,使美育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是自由自觉活动着的动物。因此,人在不断地认识、解释和塑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而且,人外向世界的活动和内向世界的活动是彼此相关、内在统一的。这种相关的统一性就表现在:人既按照外部世界的客观尺度去规范自己的活动,又遵循人类自己的内在尺度(人的尺度)去建构自己的行为及改造世界。正因为如此,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可见,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看起来好象是个抽象玄妙的形而上问题,其实是个任何时代都必须回答的形而下问题,特别是当时代和社会处于变革、转换时期,人之为人的应是什么的形象问题就会显著地突出出来。几乎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形象、人的应然模本。  相似文献   

14.
人创造属人世界。人在创造人类世界的实践中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关系 ,其中价值关系是核心 ,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 ,保持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发展 ,国家间的制度协调。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恶化 ,根源于人与人关系的恶化。确保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除了树立自然、社会、人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外 ,根本上有赖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论制度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统格局和领域,制度建设也纳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科学系统。文明是指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通常人们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成果;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创造精神财富的成果。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  相似文献   

16.
简论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内容的,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以及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精神条件的革命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我认为,社会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整体性。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而绝不仅仅是社会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环节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7.
当现代语言学家与现代哲学家同时意识到语言与世界的同构性之后,一个语言即世界或世界即语言的基本事实也就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了。这个事实显然意味着这么一种新的思想:世界的改变归根结底乃是语言的改变。变换一种语言方式将意味着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能说当今的中国人已经获得了一个新世界,但他们的语言却正在发生着悄悄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确立起西方理想主义的基本模式即现象与理念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近代从笛卡尔开始,树立起人内在理性的力量,强调人可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理性力量,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可见可触的理想世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古典主义理想彻底破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启蒙理性理想并且逐渐认识到非理性学说的价值.然而工具理性和商业化的长驱直入,使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喧嚣狂躁、规则散漫的时代,理想主义陷入迷茫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论述将为我们找到新的方向在人们可以身体力行的现实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具体地讲就是:第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只有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建立起丰富的社会关系,参加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交往,使自己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性,才能使自己形成丰富的本质和获得多方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没有个性的人,就不…  相似文献   

2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交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