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解洪祥同志致力于鲁迅研究数十年,他的新著《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以下简称《近代理性》)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了难点、疑点、缺点而经过自己深思精研有所开拓有所发现的学术理论力作,显示了著者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和严谨辩证的理论思维。发现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理性精神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而逻各斯与自我超越性则构成理性精神的两翼。无论是古希腊存在论哲学,还是近代认识论哲学.都深深地浸透着这种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与此相呼应,在哲学上,社会历史领域逐渐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由上而先后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历史观。透过这些不同的社会历史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对历史理性──作为理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表现和变体──的肯定。不过,对于历史理性的特点、历史理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机制、历史理性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中"主题性"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木山英雄则过分关注于"呐喊"时期的"寂寞"性问题。汪卫东试图弭平这两位的分歧,提出了"第二次绝望"的分期法,认为1923年是鲁迅蜕变的一个关键时刻,此后鲁迅开始朝向其反抗绝望的文学行动——杂文进军。这三种分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鲁迅一生的痕迹是从留日时期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时代经过一个大的"之间"而走向反文学的杂文写作的时代。这个大的"之间"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呐喊·自序》《希望》的写作并最终抵达《写在〈坟〉后面》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正是鲁迅扬弃虚无世界像而朝向虚妄世界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才逐渐形成了其"留白"的美学观,而这构成了其杂文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巫术文化曾长期影响着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到近代早期随着理性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才被边缘化,但现代社会的弊端在20世纪暴露无疑,欧洲文化出现重大转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展开了猛烈批判,《哈利.波特》正是借用被理性和科学边缘化的巫术文化对现代社会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易经》简约化价值取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8.
多元社会结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要素,它形成于中古时期,其形态主要表现在二元权力体系、多元权力主体和多元法律体系等方面;其特征主要是围绕主体权利而形成的二元社会主体间的一种对立、抗衡、合作、利用的契约关系;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三大传统,即日耳曼传统、罗马法遗迹和基督教思想.多元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深深浸透于西欧人的思想意识中,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正是多元的社会结构,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催生了保障市场经济形成的法律体系,从而使西欧较早步入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一段文字的细读 ,梳理了鲁迅形成其国民性批判的思想脉络 ,证明它历史地依托于西方近代的观念体系 ,同时指出作者当时也患有启蒙话语与宏大叙事的典型并发症 :将普遍意义凌驾在个体生命之上 ,为精神而蔑视了肉体。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并不满足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典概括。一般认为这个概括仅限于概念上的总结,并未触及到当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入解剖,尤其是这个概括在理性方面基本是排斥资产阶级的。而马敏教授所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则以动态的观点,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一系列特征,不仅客观地指出这一时代的过渡性状态,而且使人阅读该书便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真实的历史活动情况。近代哲人梁启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曾有《过渡时代论》一文加以…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表现荒诞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呐喊》描画的是悬置了健全理性的外在世界的荒诞;《彷徨》展示了主体理性参与制造的更加完满的荒诞;《故事新编》在以油滑嘲弄荒诞的同时显示了理性的回归.这些对荒诞的不同表现是由低于常人的聚焦、等同于常人的聚焦、高于常人的聚焦等相应的聚焦方式来完成的.鲁迅小说聚焦荒诞的历程中所显示的文体方面的变化,展示了隐合作者和假想读者地位的变化:隐合作者由期待假想读者运用理性超越荒诞转变为希望假想读者不加思考地追随自己.进一步的推论则是,该过程显示了启蒙者对真正的启蒙的放弃.  相似文献   

12.
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与军阀政治的产生———兼向刘晓同志请教邓正兵军阀政治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政治形态。刘晓同志的《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一文(载于《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对军阀政治的起源及其最主要的特征,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笔者同意刘晓同志...  相似文献   

13.
牟钟鉴在《哲学研究》86年第9期发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一文,《红旗》杂志87年第2期予以转载,现将其主要观点摘登于后:牟钟鉴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影响十分深广,以至于在近代历史上产生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社会每进入新的转折时期,总要引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大反省,并且总  相似文献   

14.
魏建国 《学术论坛》2006,1(8):123-127
现代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可以预期、可以预测,从而能够带来一种社会治理的确定性。现代法治发轫于近代西方,通过回顾和反思近代西方法治的实现机制,可以发现:只有形式合理化的法律制度才能够保证现代法治的实现,而近代西方形式理性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数学思维,从而也就决定了只有通过数学思维所构筑的法律制度才能实现形式合理化。由此,也表明了形式理性、数学思维与现代法治的实现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忧患是天灾人祸的产物。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给予积极的精神诊断,并以危机感为基础,以加快历史进程为主题,对现实进行辩证的否定、批判、怀疑与建构的自觉意识。近代中国的忧患意识伴随着1840年的炮声呼啸而来,使中华民族的先觉者内心痛苦的撕裂与理性的呐喊,沿着救亡和启蒙的轨迹呈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向人们展示了如下特征。(一)近代中西文明冲突下无奈的抉择当西方列强一手拿着大炮,一手拿着商品敲开中国封建深宫古老的城门时,中西双方开始重新认识对方。中国的积贫积弱与暮气沉沉并不是西方人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16.
在本世纪初,中华民族汇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痛苦地艰难地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传统的国民灵魂就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开始分化为“传统”与“现代”两种精神的矛盾和对峙。鲁迅作为现代民族灵魂的精英,他那渗透着现代理性精神,富有生命之情的艺术感觉,冲破了传统观念和艺术世界的规范,在《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 写杂文是出自一种社会责任感 胡其伟是青海省有一定影响的杂文家,他的杂文成就是他不倦追求的结果。 胡其伟少年时代就喜欢鲁迅的书,从《呐喊》、《彷徨》到凡是能寻到的鲁迅著作都看。初中二年级学写杂文,在本地《徽州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也谈师资》,自此便一直爱上了这种带刺的文体。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课余写作杂文,发表于宁沪一带的  相似文献   

19.
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理性.理性是有关公民个人道德能力的前提假定.在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论证,完全依赖于个人是理性自律的道德主体这一假定.公共理性在本质上是公民个体理性正当运用的结果,并不是在个体理性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理性.公共生活的目的不是使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善实现最大化,而是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优良的社会生活有赖于每个公民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20.
由近代理性主义,经过现代非理性主义,进到马克思主义,构成鲁迅精神逻辑发展的历史全程。作为鲁迅精神历程的前半期,由近代型自由个体到现代型孤独个体,是其近代双重理想———基于近代理性觉醒的社会事功的社会理想和基于近代情感觉醒、近代人格觉醒的个人、家庭的人生理想———相继破灭的一个历史的精神苦果。假如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使鲁迅痛切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其社会理想的破灭则充分显示了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客观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