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一个有其鲜明特色的民族。生活在广西大苗山的苗族同胞,不但服饰装束、风俗习惯特异,名字和称谓也是别具一格的。苗族有悠久的历史,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解放后,虽创造了苗文,但并未得到普及)。长期以来,文化教育处于落后状态。旧时代,绝大部分苗民没有求学的条件,兼之苗胞多居住在深山老林地带,过着自给自足,而又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人名没有书面表达的可能与必要,仅限于口头使用。为了便于口头表达,人名普遍采用单音。而苗  相似文献   

2.
苗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最多,占了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贵州苗族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所以,中外的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本文也不例外,力图通过对传统社会中贵州苗族妇女服饰的研究,就苗族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些社会学、民俗学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回族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又对回族风俗习惯起着重要的稳固作用。一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般来说,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该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中,具有很大特殊性的伊斯兰教,在特殊情况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族的来源与中国一般民族不同。中国一般的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有血亲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一苗族文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苗族作者在解放后创作的书面文学,一是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民间口头创作的新歌谣和新传说故事,一是古代和近代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其中,书面文学的产生,是苗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的新标志,也是祖国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百花园迎春开放的一朵新花。这里所说的书面文学,是指苗族作者用汉文创作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唱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苗族没有文字,当然也就不存在使用本民族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事。即使是使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解放前也没有发现过。因之,苗族书面文学的产生,完全是解放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在开发祖国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采的民族节日。这些民族节日是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点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理想愿望,也是我们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风俗习惯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 ,它表现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多方面的活动之中 ,并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它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 ,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民族风俗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因而关于其概念、特性和功能的理论研究 ,也呈现出多种定义和观点。本文拟以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做例证 ,就上述三题略述管见 ,不妥之处 ,争鸣为盼。一、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解说 ,在我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7.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等等。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如何正确地反映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表现各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现各个民族的风貌人情,从而发挥文艺启迪、鼓舞和团结人民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民电影责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些人是不信仰宗教了,但宗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其中有些已经演变成为民族风俗习惯。因为就风俗习惯来说,它是随着一个民族的产生(包括民族形成前的民族共同体)、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个民族历史的传统的某些痕迹。就藏族来说,在她的风俗习惯中就能找出这种现象,尤其是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的许多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本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通过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演进过程及内在规律 ,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识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 ,更好地掌握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政治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及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规律 ,对正确解决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 ,随着维吾尔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其风俗习惯也在发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一些风俗习惯的外在形式具有了某些新的特点、一些…  相似文献   

10.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创造的审美文化,是一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服饰的丰富色彩蕴含着苗族人民寻根溯源、自我认同的历史观,天人一体、仿生运用的自然观,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民族信仰的诠释、哲学思想的渗透、民族情感的流露和审美情趣的取向.解读苗族服饰色彩的"颜"外意蕴,可以加深对苗族人民悠久而又绚丽的色彩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区苗族的物化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苗族人民的传播观与信息观,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化传播方式穿越了时空限制、书写了苗族浓重文明史、体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态和生存环境的传播手段和表征符码,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隐蕴在其丧葬婚嫁、歌舞、服饰等传统民族文化中,传递了苗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需要,以及他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一、从中国实际出发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 ,它包含了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基于民族差别的矛盾问题 ,主要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 ,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特点 ,是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我们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邓小平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十分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学习 ,但从不教条。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相似文献   

13.
民族法律资源可以促进和保障西部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对西部及民族地区投入的兑现,保障国内外资金和技术进入方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克服我国现有民族法制体系不够完善、民族地区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不利因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充实我国民族法律资源,贯彻自治法、用活自治权,严格执法、强化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民族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每一个独立民族应当具有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认识自己民族生存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和民族内部相对稳定的主观世界的统一(其中包括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  相似文献   

15.
汉族、哈萨克族谚语都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揭示了这两个民族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观念特点。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汉族、哈萨克族饮食、服饰、婚丧节庆等风俗习惯谚语,探讨这两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贾毅 《兰州学刊》2014,(12):197-203
商贸往来和经济行为互动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正是通过不同民族成员在经济行为方式上的交流与互动,得以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在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尊重与互信。通过阐述民族商贸场域及商贸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说明彼此之间在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上的信任、和睦相处,为营造和谐的民族商业贸易交往氛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讨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状况,为培养提供依据。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和信仰的集中体现。产生于古代的苗族古歌以其完整的活态文化体系,反射着强大的民族道德思想,教育着苗族人民。然而,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异族文化文明的强烈冲击,古歌正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古歌和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多民族聚居省区,宗教的存在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信教群众占相当大的比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些本属宗教的内容或形式的现象,已经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差异。因此,宗教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民族史书写与日本东洋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仅从苗族史论来看,中国史家直接吸取了日本东洋史中关于苗族分类、苗族土著、苗汉竞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为苗族引入了蚩尤这一英雄祖先,创造性地解释了百姓为汉族、黎民为苗族的的象征意涵。这种以后世民族分野倒溯历史、分割历史、强调历史上人种竞争的做法,强化了苗汉之间的异族关系,不利于中国民族的团结一致。近代中国学者为了摆脱东洋史的影响,在人种分类、民族源流以及叙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探索书写面向未来的中国民族史,并尽力在兼顾民族平等的同时强调民族一体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除了创新民族史撰修体例外,还在于书写双向融合而非单向同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