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达摩崖刻石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题解 仁达摩崖刻石位于西藏自治区察雅县香堆区仁达乡境内的大日如来殿(也称遍知佛殿)内。据《察雅县简志》载,该刻石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的。1986年在拉萨召开的藏学讨论会上,恰白·次旦平措同志正式公布,后又在《中国藏学》创刊号上发表了藏文原文。  相似文献   

2.
一秦祚短促,至子婴而亡。子婴是秦王朝第三位君主,即位于危难之中。虽然,子婴在位只有46天,但他英明果断,一举诛杀权臣赵高;他支撑危局,欲挽救秦王朝这所将倾的大厦于不倒;他识时务,见大势已去,最后向刘邦投降。子婴是秦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由于史籍对他记述不多,且有的史实又相抵牾。因此,不仅关于他一生的作为与活动知之甚少,就连他是秦始皇的什么人,迄今也尚无定论。本文不打算对子婴其人进行全面的论述,仅就他与秦始皇的关系进行考辨,以便弄清楚子婴究竟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赵家城村,有一处始建于400年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朝仿宋建筑群赵家堡(亦称赵家城)。它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灭国皇裔建居。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研究者、旅游者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成为闽南旅游观光的一处景点。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的两万余首宋词中,有近60首在宋代曾被摹勒入石.可见,刻石在当时也是传播词作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重要方式.首先,它是集文学、书法、雕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并且多位于人员往来频繁的名山胜水之处,因此传播范围广泛;其次,石质坚固耐久,因此传播时间久远.刻石传播也有不足之处,大自然的风化剥蚀、人为的破坏、散置四方的特点都会使传播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刻石探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刻石纪功,此事看似已成历史常识,其实尚存一系列未解之疑。诸如,秦始皇究竟刻石几何?《峄山刻石》究竟是为何人所“排倒”?秦始皇刻石究竟是何形制?等等。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秦始皇刻石不是历来所说的六块、七块或八块,而是九块;“排倒”《峄山刻石》的是三国时曹操;秦始皇刻石中并非只有一块摩崖石刻,而是有多块。  相似文献   

6.
罗秀书,关中频阳人,频阳故城在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50里。罗氏于清咸丰、同治年间,任褒城县司铎。 褒城地处褒谷口,自谷口西北三公里许即古石门隧道。这里不仅有山水之胜,而且有宏富的古文化遗存,向为学人所仰慕,罗氏本人也对此寄于深情。罗氏自述:“屡驾舟寻访,为洪浪所隔,咫尺不能达,每怅怅归。壬申(1872年)夏,与楚东司马万方田,少尉徐廷钰  相似文献   

7.
自秦相李斯泰山刻石始,后世继起的摩崖刻石可谓洋洋大观。中华大地上的众多刻石,或标榜文治武功,或点缀山川胜迹,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文景观,但是,地处偏僻的大智村,却有一群刻石至今仍鲜为人知。它记载着当地彭氏家族在明代中期半个世纪的兴盛,举凡升迁、寿诞、拜谒、建房、归省、致仕、异怪、丧葬等家事、族事皆镌刻于石,不啻是石刻文化小的一朵奇葩。大智是赣中西部距安福县城约20公里的小山村。它背依官山和相山,两股清流在村前合为智溪,往西  相似文献   

8.
摩崖之研究     
宋代文人张文潜曾对自己书斋中的大幅拓片入过迷。那上面的文字犹如龙跳天门,栩栩如生。想到自从文字刻上摩崖后数百年间王朝的兴衰,不胜感慨。那拓片就是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它原刻在风景胜地湖南省祁阳县浯溪的崖壁上。此摩崖碑刻使元结的“言简意赅”的名文和刚直不阿的颜真卿的书法魅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深受宋代文人们的仰  相似文献   

9.
王晓云 《社区》2009,(20):58-58
提起文身,人们总会联想起胸口刺着青龙的恶汉或臂膀上雕有女人的美国大兵。把这种习俗看成是野蛮和凶暴的象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身,即在人体上用尖利之器刺刻图案,使色素渗入体内,留下永久性的花纹。由于颜料以黑色为主,如墨行文。故曰文身。  相似文献   

10.
谈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拓本反映的不同书风孙小平秦始皇帝自二十八年(前219)起,十年之间,数度东巡,并先后在峰山、泰山、琅据、之乳褐石、会稽立石、刻辞,歌颂统一和治理中国的功德。二世即位,认为始皇巡行能示强威服天下,自己不巡行会表现柔弱,不利于统治,于...  相似文献   

11.
屈赋遗风何处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个题目,不妨从两场笔墨官司说起,一场争屈原的乡贯,还有一场所争的是屈原的族籍。 屈原的家乡是秭归,这似乎已无可置疑了。三十多年前,两位前辈学者此唱彼和,以屈赋的一些句子做内证,说屈原的家乡是江陵,然而听之者藐藐。近几年间,争议复起,恰巧遇上修志,加以各地都在追求知名度,争设旅游点,狠抓创汇率。于是乎,新修的《秭归县志》和《江陵县志》都说屈原的家乡在他们自己那个县里。两县的几位朋友曾问我意下如何,我答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都有理,让三闾大夫有两个家乡不也很好吗!  相似文献   

12.
广东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由于交通闭塞,特别是历代反动派实行民族压迫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长期处于“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的原始状态,古代母权制的种种遗风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的中叶。现就黎族人民生产、生活上的风习,结合民间传说和汉文古籍中有限的记载,作一简略介绍,并藉此说明黎族和一切文明民族一样,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3.
秦代刻石书艺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书学史上,刻石书艺自有其贯串线索和光辉篇章,而秦代刻石即是其灿烂的源头.秦代在创造其伟大文化时,产生了一批珍贵的刻石书艺,诸如石鼓文、诅楚文、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山刻石、碣石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等,数千年来泽被一代代来者.这一宗书艺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发扬广大,推动书艺之发展.本文即是对秦代刻石书艺作一综合的探讨,选取三个视角,即其与金文的比较,秦代刻石书艺的总体风格、美感,以及在书学史上的地位来展开论述.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黄式三《周季编略》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为研究战国史基本史料之一。黄式三虽作为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但《周季编略》对乾嘉史学遗风也有明显继承与发扬:首先《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考据精神相融,其次《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细节情怀相通,最后《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议论特征相合。因此,透过浙东学术“以经明史”、“践履之笃”精神传统与乾嘉史学遗风在《周季编略》中双重表现之个案分析,亦可看出浙东学派在近代以来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巫鬼遗风。汉中地区的民俗和信仰,对于宗教文化和民俗地理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的文字刻石年代长、数量多,气象万千,凿刻技术也极为高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字刻石,以其材料的耐久性,保存了大量古文献、古法书,成为中国文献和书法的一大渊薮。文字石刻形制颇多,摩崖即其一。《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语石》谓:“碑之有文字,始于秦汉。而周之‘吉日癸己’即摩崖刻矣。推而上之,海东之锦山古字,黔南之红崖古字,远在商周以前,亦皆摩崖也。则碑为后起矣。”所传夏禹、周穆王、孔子等撰书的刻石皆难凭信,但无论是碑刻还是其他形式的石材雕刻,都必须先  相似文献   

18.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阿金镇南 15公里 ,俗称喇嘛洞 ,是阜新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上石崖陡峭 ,怪石嶙峋 ,山顶奇松翠柏 ,盘根错节 ,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 ,山下还残留着庙宇的基址 ,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一处佛教胜地。据《阜新县志》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章嘉活佛带领他的徒弟云游到此 ,见山景幽胜 ,遂在山下创建了一座喇嘛庙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御赐“普安寺”匾额一方 ,文为“莫里根利布呼图克图”。清光绪年间 ,普安寺请来能工巧匠 ,在海棠山上 ,利用天然峭壁石崖 ,镌刻了五百余…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遍布于碧水丹山之间的哲理刻词,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朱子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对假座武夷山的武夷学院的校园石刻予以诠释,揭示其深刻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