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群众信访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发性、群体性的特点。一是从信访形式来看,有书信、走访、电话、网上投诉等多种形式,其中走访所占比重最大;二是从信访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劳动社保、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特殊群体待遇等方面,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三是从信访规模来看,集体访占了较大比例,有组织的跨乡镇、跨部门的串联集体上访不断增加,上访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不断发生;四是从信访层次来看,无序、非理  相似文献   

2.
《决策导刊》2006,(5):16-17
近年来,合川市狠抓信访稳定工作,实现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进京上访下降,到市、到渝集访下降,群体性事件下降,信访人息诉息访率上升”的“四降一升”总目标。2004、2005连续两年,合川在重庆市区市县党政信访工作年度考评中获得一等奖,合川市信访办在合川市的综合目标考评中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针对错综复杂的信访形势,我们坚持用群众工作办法抓信访、依法规范抓信访、创新体制机制抓信访,有效化解了大量信访问题,连续三年保持信访总量、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非正常访“五下降”,连续四年保持进京赴省非访为零记录,先后荣获全省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和谐办信”先进单位等称号,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韶轩  张良 《决策探索》2011,(21):57-59
推行“五有一化”工作后,诸暨市涉及乡镇班子成员的信访举报数量同比下降28.1%,群众对乡镇班子成员的综合满意率达98.46%。  相似文献   

5.
陈杰 《决策导刊》2010,(10):14-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干部大下访活动中,荣昌县结合落实“三项制度”和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等活动.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将大下访活动引向深入,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1至5月.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8.43%,到市上访量同比下降33.9%,到县集访量同比下降83.6%。无到市集访、进京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目前,市级交办积案已化解4件,化解率为57.14%,县级交办积案已化解16件,化解率为76.19%。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针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探索构建了“五个三”模式大信访格局,形成对信访问题进行全程控管的工作体系,筑牢了维稳“第一道防线”。全县95%的挂牌重大矛盾纠纷和重大信访历史积案得到化解。在全国“两会”、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重要时期,我县实现了零上访和零群体事件、“刑事、治安、信访案件”三下降的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7.
信访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上访过程中往往因为问题久拖不决,或遭受不公正、不客观对待,形成怀疑、偏激、焦虑的心理特征,对信访工作人员抱抵触情绪。研究信访人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接访技巧和应对措施,有利于信访积案、缠访闹访矛盾纠纷的化解。  相似文献   

8.
目前,河北省非正常上访现象大量存在,部分上访人员行为过激,利益不易协调,上访人信"访"不信法。我们以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非正常上访的现状:非正常上访数量居高不下;敏感节点非正常访成为一道"风景";重复访、非正常访问题越来越多;过激行为非正常访不断出现;专业谋财访乱象重生。防治非正常上访问题,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立法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治理非正常上访有法可依;在制度层面,健全配套机制,减少非正常上访数量;在教育层面,强化法制宣传,解决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在网络层面,推进网上信访,做好互联网+信访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2009年,建始县委、县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信访工作实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坚持边学边改,通过成立县委、县政府群众工作部和采取“1+4”工作法,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方法和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了信访工作实效,确保了全县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信访工作呈现出“四下降一好转”的良好态势,即“信访总量下降、重信重访下降、越级上访下降、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群众信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一、存在的问题(一)信访形势:呈现集访化、极端化、高位化趋势第一,集体访占主体地位。近年来,到党政机关进行集体访的频率高、规模大、人数多,占据了信访活动的主体地位。其中涉军人员、原计划外民师、民工讨要工资和云南青海支边人员等集体上访的居多。第二,信访问题相对集中,处理难度较大。第三,部分信访人员观念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二是愿多不愿少,三是上访不上诉,四是选择敏感时期上访。  相似文献   

11.
《决策探索》2009,(11):7-7
一是认真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二是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工作。畅通和拓宽信访举报渠道,进一步优化信访举报环境。认真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认真做好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建立健全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旭春 《办公室业务》2013,(21):220+222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及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信访多、越级访、集体访多、重复访多;二是矛盾已由个体间的纠纷占多数转变为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占多数;三是上访群众人数增多、情绪激烈且难以控制。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克服困难,完成信访工作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五方面努力做好信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信访超市     
河北省在总结邢台县创办乡镇信访服务中心经验的基础上,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群众形象地把乡镇信访服务中心称为“信访超市”。邢台县从2004年开始在一个乡镇探索“信访超市”,到2005年8月,已在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推广。“信访超市”24小时“营业”,什么人都能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各种矛盾凸显,各类信访案件也愈加集中和突出,越级访、集体访、进京访及非正常上访大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基层党委、政府对上有"守土之责",对下有"以民为本"、解决问题之责,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一线信访工作中处于风口浪尖.在一些地方,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稳控信访老户上,一些工作人员也因任务繁重而身心俱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5.
全南县人民检察将检察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在乡镇设立检察工作站,前移服务关口,做好普法、释法,纠纷处置工作,推行三审三见面机制,积极引导信访群众理性维权。  相似文献   

16.
梁崇煜 《经营管理者》2013,(24):331-331
<正>做好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一起电力系统某发电厂提前退休职工上访案件的处理谈谈如何处理提前退休职工信访案件。2008年以来,以XXX为首的某发电厂提前退休职工群访多起,先后多次到多个政府部门和主管单位进行咨询和上访反映相关情况。一、提前退休职工上访的原因、诉求及背景  相似文献   

17.
<正> 多年来,上访老户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困扰各级信访部门的“难题。”目前仅到自治区级上访老户将近40人,能否解决好这部分人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自治区领导以及有关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各级信访部门一定要从推进改革,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做好信访老户的工作,使他们息诉罢访。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讲政治 高度重视信访老户 中央反复强调各级干部都要讲政治。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从根本上懂得政治的深刻  相似文献   

18.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在乡镇工作5天,至少在乡镇住宿4晚,其中驻村1晚,走访群众不少于5户……记者近期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采访了解到,该区自2013年起探索推行“五天四夜一驻村”工作制度,通过提供后勤保障,督查考核奖惩,让干部由“走读”到“驻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与社会转型的加快,诸多的矛盾开始激化和显现,信访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越级上访、闹访、缠访,对社会的稳定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术界甚至有学者提出废除信访制度。群众为什么不愿意根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而选择越级信访,甚至不断地重访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笔者通过探讨和研究我国信访制度所面临的困境,试图找出合理的信访制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好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现实的矛盾暴露出来,基层信访问题逐渐增多,日益凸现的信访问题已成为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信访举报工作,及时了解和有效解决群众的上访,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认真思考和尽快破解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谈下关于如何解决农村土地矛盾纠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