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明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40-4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其内涵丰富 ,是马克思主义领导人在长期新闻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功能、原则、方针、方法和新闻本质、本源以及传播活动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它把马克思主义和新闻实践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特色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思想基础。在新闻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党的新闻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1年—2010年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并对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特征等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第一所“党校”刊物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的创办开始,到中央苏区党报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活动密不可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边借报刊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边积极在报刊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此,党报理论逐渐形成体系,相关人员也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6.
程道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97-10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活动的基本观点。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党报应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党报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党报应树立群众观点、党报应努力提高报道艺术、党报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7.
俞良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观点、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观点、新闻真实性的观点、新闻工作群众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致依"诠释"、"实践"、"批判"、"建构"四种范式展开,从研究路径来说,"诠释范式"主要取马恩经典著作诠释和思想史路径,"实践范式"主要取新闻史学研究的实践史路径,"批判范式"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的理论观点,"建构范式"主要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这四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可以使得既有研究在理论层面更加清晰,进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10.
钱明芳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46-4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和规律的总看法,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国新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领会其实质和精髓,对于杜绝虚假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彭喜保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抓住了三者的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为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传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9-283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德里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苏联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资本主义世界千疮百孔,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并不失效。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主观条件是:成长环境坎坷,认同马克思主义;研读经典著作,走进马克思主义;师从阿尔都塞,结缘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实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6):669-674
实在的意义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企图通过对实在的规定来确立真理、客观性和合理性.对实在概念的严格分析表明,"实在"的意义是由常识和科学提供的,依赖于现实的、具体的证据,除此之外,哲学不能为"实在"提供常识和科学之外或之上的定义.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一个关于实在的哲学.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对当代哲学的攻击大多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4.
YAO Zhen-qiang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5.
郭玉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30-34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即将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1)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领域;(2)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3)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张卫国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历史事实表明,主观主义是阻碍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天敌,它在本质上是主观和客观分裂,在现行的哲学体系中其僵化的特征尤为突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在宣传、教育、实践中逐渐虚化,失去效应性。哲学重新回归现实生活,是克服主观主义,发挥其功能性,使其获得新生命、再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传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72-76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异质的、批判的理论,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认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用中立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语词的意义:现实的和理想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燕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116-120
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语词的意义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不断经验的对象的抽象。在语词的意义中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端点——理想的和现实的。在语词中,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发生了意义性质的多样化:绝对意义、意向性意义和规定意义。语词中理想和现实的两端圈定了意义的范围,也形成了意义活动的空间,运动的意义表达着它的对象,但却不等同于它的对象。语词有着它自身的意义动力机制。语词在意义的运动中构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19.
李炳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34-37
在哲学发展史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实践—生活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看来 ,人按其实质来说是实践的、自由的生命存在物 ,他依靠自己的实践 ,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 ;不仅如此 ,“实践”通过“社会关系”而直接指向“人文世界”。马克思由此完成了带有“现代性”意义的哲学—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 ,成为新时代不可超越的人文精神主流 相似文献
20.
金鑫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7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热潮.阿格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消费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异化消费论;奥康纳试图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列,进而提出了二重矛盾论;福斯特从马克思理论本身出发,在生态学视域下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将马克思的生态观归结为新陈代谢裂缝说.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呈现出一种地位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过度突显,导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淡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给予生态观准确的理论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