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兼与叶祥松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学派和重农学派都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它们是引导劳动投向和产业发展的理论,这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即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前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后再片面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就没有合理性了。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意义。他们的生产劳动理论都具有革命的意义,这在阶级之间尖锐冲突的条件下是极有价值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已经归于消灭,这时候生产劳动理论中的革命意义就失去价值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这应当用生产目的理论来说明,即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就都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日前曾撰《注释编排方式略议》一文,就传统的注释编排(或著录)方式与近年来推广的CAJ-CD规范之优劣,不揣谫陋,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该文中,笔者曾经提到与CAJ-CD规范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另一套与之相对立的规范,所指其实即为《历史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学术期刊所使用的规范。笔者认为,在CAJ-CD规范推行多年、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接受该规范的时候,《历史研究》等权威史学刊物以挑战的姿态推出与CAJ-CD规范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文献引证标注方式”(以下简称为“《历史研究》规范”),其中的对立,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着法治化的进程,法学理论自然要对这一生动的社会现实进行积极的回应。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语境出发,对法治的产生、发展、当代趋向及中国法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近年来众多富有活力的理论研究中,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的法治研究则成为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学术热点。对这一法治观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和评析,可以为当下的法治理论研究乃至整个法学研究提供某种深层透视和省思。1 中国法治研究进路中的根基关怀应当说,中国法学界对法治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法治和人治大讨论。特别…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中华书局校点出版《无何集》一书之后,学术界对这本书和熊伯龙的历史地位,立即进行了一些讨论。去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无神论学术讨论会,这个问题又被当作中心议题之一,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本文想对过去的一些讨论意见,发表些不同看法。我认为张瑗等三同志在《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发表的《中国杰出的无神论者熊伯龙》和唐明邦同志在《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发表的《论<无何集>的思  相似文献   

5.
读徐志宏、秦宣主编的《邓小平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获益良多 ,同时对该书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用邓小平话语”、“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等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教材已于2014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以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在教学中讲好毛泽东思想需要在吃透教材新增章节的基础上,把握好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等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代表著作,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都从实践美学的角度言说中国电影,强调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及特殊的表现手段,即电影性,和电影的群众性、民族性.而成就了那个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建树.  相似文献   

8.
1989年收录《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的MEGA2Ⅱ/8卷出版问世,在导言中,编者们详细介绍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恩格斯编辑工作情况,他们认为,恩格斯使用包括《修改意见表》在内的马克思遗留的修订《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2版的全部文献完成了出版工作,可以说,德文第三版“遵照了马克思设想”,可以被视为《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但是对比《修改意见表》和德文第三版后得到的事实表明,恩格斯在德文第三版编辑时没有使用《修改意见表》,这一版并非是《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毋宁说是“未完成的美国版”。  相似文献   

9.
邬焜 《学术界》2006,8(5):99-108
科学越是试图对宏观以外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科学就越是需要首先预设存在一个自在的外部世界的本体论前提。正如不能因为科学的相对性而拒斥科学一样,也不能因为自然哲学的相对性而拒斥自然哲学。唯物本体论方法要求我们从自然本体的角度,以自然的名义表述自然。综合的系统观念不应当预设任何形式的实体的先在性和本源性,而应该强调所有事物都是在特定关系与过程中综合建构和生成着的综合体。价值现象并不仅仅与有目的系统相关,目的本身也并不是价值,仅仅是在价值选择基础上所产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