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质疑现代性主题与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增玉 《江汉论坛》2002,11(2):81-86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但在这主流之下还存在着“质疑现代性”的文学支流。质疑现代性文学与中国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存在着精神联系,其基本主题和叙事是刻意营造乌托邦化的生存乐园世界,美化乡村生活、乡村文明及其所体现的传统和本土文化的价值,抨击和批判现代文明、都市文明,在现代与古代、文明与野蛮、城市与乡村的价值对比中提倡逃离前者而回归后者,并以具象的方式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性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了背谬与拆解,表现出中国质疑现代性文学的诉求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乡村传统手工艺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的手工技艺,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是民族生存智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体现。探究其价值内涵,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人文情怀有更加深入的领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乡村是传统手工艺保存传承的重要聚集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对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需要把握其核心价值,提升乡村手工艺人才素养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现代市场的能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手工艺的现代转换,从而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向大产业的蝶变。  相似文献   

3.
为日常生活世界所承蕴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在于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生活观念。日常生活世界所承蕴的形上价值集中表现于人的诗性存在状态。由于传统日常生活本身的特点,传统形上学表现出抽象性及异在性。现代社会动变不定的日常生活世界所承担的形而上学既是对传统形上学的前提性承诺,又是对赋予生存论关怀的生活形上学的直面与体认。从抽象的形上学建构到生活形上学的关怀是文化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的自在的形上价值实际上不利于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5.
赵霞  杨筱柏 《河北学刊》2012,32(3):209-212
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在现代乡村教育中,"城市世界"成为构造教育蓝图的基础与背景,而传统乡村文明被排斥于视野之外,这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自身价值和乡村社会,正确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从而树立起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鉴于此,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33-239
文章以"中国服饰"为论述的核心,以中西服饰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为前提,论述了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民族服饰的历史发展,并从古代"中国服饰"产生、发展,历史演进中"中国服饰"的具体形态、现代语境下的生存实况等方面加以详述,进而就"中国服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指出掌握时尚话语权是"中国服饰"国际化的本质,并具体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中国服饰"品牌与设计师的崛起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就"中国服饰"与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略论道德文化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科学元伦理学与非理性人学伦理学,摈弃了传统伦理学对客观的、非个人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探索,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所以重塑道德文化、创造意义世界和回归生活是现代道德哲学必然的运思维度。道德文化在形上为人创设意义世界,在形下着眼于的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为人在世俗生活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和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提供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其不仅是政策问题、制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实中的乡村文化与原本的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出现了断裂,农村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伦理及秩序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社区缺乏生机与活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直接导致了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荒芜,加剧了留守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从重建乡村文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两个方面展开努力,通过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发展集体主义理念、重建乡村认同、改革乡村学校教育、协调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表明:乡村文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的各个层次均衡着力;在乡村文化转型过程中,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正确的态度应是革故鼎新;推动乡村文化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是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壮族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衰落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向老年群体集中,民间文化向青年人尤其是向少年儿童的传递功能减弱;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减少,民间文化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淡出现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的传统社会功能减弱。但与此同时,壮族传统民间文化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从乡村转向城市、存在方式由传统的非职业化转向现代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表现形式开始与现代都市文化形式相结合。总之,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变迁呈现出衰落与创新并存的辩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地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表现形式,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服饰特征与地域民俗风情,是北方少数民族强调修德、追求完美、提倡宽容、崇尚和谐统一等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赵文化旅游是邯郸文化旅游的两大龙头之一,如何推进赵文化研究的产业化是重中之重。赵地服饰因其反映慷慨悲歌民俗民风、乐舞之盛以及汉胡民族的融合而在赵文化旅游中颇具开发利用价值。赵地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路径主要包括:有效利用赵地服饰文化资源,使历史遗迹搞活化,无形文化有形化,历史文化鲜活化、亲历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4.
王忠武 《齐鲁学刊》2001,(2):129-132
生活方式是同生产方式相互对应和协同的人类日常活动范畴,它的变革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具有以知识为基础、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适应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型,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实现生活方式转型的方法论原则是更新生活观念、改善生活条件、加强生活理论研究、开展全民生活教育、健全生活控制体系和优化生活消费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唐代城市消费的方式、水平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城市商业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与市场紧密相连。城市中各个阶层虽然与市场的联系程度不太一致,但逐渐密切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城市中的消费水平有高有低,既有官员贵族和富商们的高消费,也有普通工商业者衣食丰足的消费,更有普通市民的低消费。因此表现在消费结构上,不同的消费水平其消费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也各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傈僳族是一个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较大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傈僳族没有高度完善的本民族文字体系,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以世代口耳相传为主,它的"以小为美"、"以弱为美"心理的形成相当程度地制约了女性在文化、教育、择业、生存等方面的发展,缺乏一种自我的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平台。但是在实际婚恋生活中傈僳族女性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话语霸权站在幕后、前台拓展了女性在本民族中的生存空间,获得了应有的女性意识和自我表达模式,共同构筑了傈僳族群体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彰显了她们强烈的自我言说内涵。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嘉绒藏族,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在其中,人们具有一套特殊的对于宇宙、自然、人等的知识体系。对这些知识的认知,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得以展现。其中,以名为绒巴切列(Rong—ba—qie—li)“锅庄”唱词表现出来的内容较为集中。本文将以我们2009年9月在硗碛乡的田野调查中所收集到的绒巴切列(Rong—ba—qie—li)唱词为主,分析其中蕴含的认知体系内容,以展现硗碛藏族认知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友善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倡导中个人道德要求的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基本价值和原则,要求人们以团结友爱、善良真诚对待彼此,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凝聚人们的力量,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人际氛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社会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把友善观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积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各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和自治地方的主人,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又能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化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