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楚民众以屈原为自己主体意识的代言人,并利用多种方式创作、传承多姿多彩的屈原民俗文化.他们以屈原的事迹和精神创作并流传着许多活生生的屈原传说.在节令中创造并传播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使屈原走向民众的神坛,形成了荆楚民间传承的屈原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和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逐渐被大家所关注,而影视作为最直观最便捷地展现文化的窗口之一,必将作为传播民俗文化的一种手段,因而民俗旅游影视化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这点从不断涌现出的民俗影视基地、民俗影视作品中可见一斑。在民俗旅游影视化的过程中,文化本真性的保留极为重要。从客观主义本真性和存在主义本真性的角度,分析在民俗旅游影视化的过程中,只有保留住民俗文化的存在主义本真性,才能使民俗文化焕发生机,传承万世。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4.
影视民俗是在时空文化交织的背景下,通过原型采借、模仿与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兴民俗形态。它既是新时代下贴合人们心理需求而衍生的泛民俗,又是助推“方俗”走向“风俗”的数字民俗。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要素,尽管影视民俗具有一定的商品化特征,但其多元意义语境广泛体现着诠释原始民俗元素的文化精神、促进观众民俗文化认同以及拓展观众社会认知等多重价值意蕴,与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旨趣相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依托“南狮”文化,着力创设多元场域,不仅生动地向观众传递着“南狮”文化精神,还巧妙联动现实,凸现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表达特征,对之考察或能为深化影视民俗研究提供案例思考。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影视民俗的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并吸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民俗事象的文本演绎,并着眼现实语境,促进传统民俗的元素重构,深化影视民俗资源开发,为实现地方民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关键合力。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政府主导立法,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护体系;扩大宣传,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成立专门的管理、研究、展示机构,科学、系统地传承民俗文化;在大中专院校设立相关课程、专业,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东北民俗知名度;策划新闻事件,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设计、开发、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塑造东北民俗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6.
徽州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其清代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且底蕴厚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至清代发展到鼎盛,其在保留古老徽州习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内容更加丰富,特征愈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大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徽州民俗文化,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情的奇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原生性和富有革命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意识和读者权威地位已经确立,文学受影视、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写作内容紧贴现实、写作态势多元化的特点.未来的发展中,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将会更加深入,并将随读者素质的提高,具有更多的接受可能.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影视传播这种最快捷的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发展趋向,面对2005年中国电影艺术价值迷失、交互功能欠缺的现状,以及国际影视传播领域的失衡状态,中国电影传播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及思路应是:以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为基石,并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国际化交流基础上,将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作为推动力,走深化改革打造精品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传承人是民俗传承的承担者,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因此,传承人的个体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俗文化的衰落.而民俗的复兴,其实是传承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非正常互动,极易造成群体性文化沦为个人的有意识创作,但仍具有生活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