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象的内涵得到部分延展,其中历史积累的写作经验亦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志的客观物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重要构件。"梧桐"作为宋代词人笔下重要的植物意象,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本文拟从意象组合角度,探讨宋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体现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人有普遍的恋都情结,这一情结牵系着他们的词创作融摄了大量的都城意象。宋词都城意象的丰富含蕴,不仅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市世俗生活意义的开拓,而且也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城传统政治意义的维系二者并不矛盾。当都市繁荣时,都城是词人世俗享乐的乐园;当仕途失意、亡国失都时,都城是词人寄托政治关怀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宋词中有很多的意象",帘幕"是其中之一。虽然学术界对该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的探讨,但是把该意象和宋代文化心理进行联系的却很少。本文在探讨"帘幕"阻隔意象的同时,重点探讨该意象所反映的宋代词人自闭、自怜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本世纪词学研究和唐宋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列出“本世纪词学研究及唐宋词研究总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唐宋词研究成果时代分布一览表”、“本世纪唐五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等共6项统计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了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基本风貌、发展历程、关注热点、研究格局,同时还就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梦幻境界的描写源远流长,使梦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宋词中梦幻意象的建构,反映了宋代词人审美心理的内敛和细腻,也为宋词提供了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它展示了宋人心灵世界中真实痛苦而又美丽的情感,表现了更为内在的本质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专有地理名词,“长安”本指立都关中的汉、唐等王朝京城,但是进入宋词意象体系的“长安”,除指称本朝都城汴京、临安之外,也被宋代词人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从宋词文本出发,通过对宋词中频繁使用的“长安”意象之考察,认为“长安”在宋词中不仅是官场、君恩、文人政治理想、政治名利场以及玩乐之地等的代称,甚至在南宋词中,它也指王朝丧失的北方疆域;“长安”在宋词中的丰富含义及其意义的变化,既与宋王朝治下国运衰微的现实有关,也与宋人对前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有关。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客观景物和主观情致相统一的产物,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古典诗词抒情写意的生命单元。作为诗词的重要构件,意象的魅力是无限的,它甚至决定着诗词作品的价值。宋代词人对自然界的精灵——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运用睹物兴情构景传情的表达手法以及与时间意象审美组合的创作方式,关照女性情爱与哀怨悲歌,既展示了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也体现了宋词鸟意象特有的艺术价值。宋代词人观鸟、听鸟、悟鸟、写鸟,这不仅仅是对文化历史的怀念和时代的反思,也是艺术的品味。宋人选择了鸟意象,也就选择了一种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词兴起于初唐,经过盛唐、晚唐五代的发展。到了宋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宋代文人的苦心经营后,词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地。宋人在精心苦雕、刻意经营的过程中,对意象的营造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可以说.“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而词更是如此。宋代词人为我们构建了瑰丽的艺术殿堂,并使词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意象的选择、提炼和运用,更使宋词五彩纷呈,进而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月是宋人词作运用最广、文化意义最浓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10.
漫议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已经成为符号化、艺术化的悲凉凄苦情绪的信息载体,展示着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在蕴涵,渗透出词人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柳既带有自然物的特征,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宋代词人柔弱和易于感动的心态,抒发出宋代词人广泛而深沉的人生感慨,寄托着宋代词人离别相思的悲苦意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愁”之咏源远流长。诗人们对于时光流逝、青春难驻、人生不永的敏锐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淡淡哀愁,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由于某种特定情景的触动而反复出现。到了宋代.由于文人们普遍具有一种二元悖反心态和多重文化人格,“词”这一适宜表现人生细腻感受和婉转情思的文体日渐兴盛,且与传统的诗文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而在宋词中,抒发伤春悲秋、惜时叹老等“闲愁”意绪的作品大量出现,构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莆线。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成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祜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雏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有宋一代的词人于宋玉可谓情有独钟,在《全宋词》中屡有提及,且多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本文通过对《全宋词》中关涉宋玉的词作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力图挖掘宋人笔墨何以屡屡指向宋玉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其人其文作用于宋词而产生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的发展历程,就是词境不断拓展、词格提升的历程,而以张先、柳永和苏轼为其关键人物.张先自标题序,用词抒写文人日常生活.柳词以平民阶层、下层失意文人作为抒情男主人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苏轼"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开创超旷词风,是词疆最有力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的山水写作,是宋词文体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体现了宋代词人面对自然的共同文化心态,也反映了词人对地域文化的选择与接受。换而言之,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也影响了宋词中的山水写作。  相似文献   

18.
《沧浪诗话》"尊唐抑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但始终没有对"诗变"与"世变"的关系作深层的剖析,仅从消极方面指出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的某些弊端,未尝全面检视当时业已形成的宋诗的艺术特质,更未及探究这种艺术特质之所以形成的种种原因.严羽的批评与事实不尽相符,不能反映宋诗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理论上亦具片面性.由唐诗至宋诗是必然的发展道路.宋代士人长时期充当了"政体"的精英,他们成功地左右整个政局的发展,宋诗议论化的突显与宋代"议论煌煌"之士风的渗透息息相关;宋代文化理性精神的突显又与其时哲学思辨风气的促动相关;而创作主体集诗人、散文家、词人三重角色的独特性,也造成了创作思维的多元化,加诸文学演变的规律等方面,遂共同造就了宋诗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宋代文学史》否定郑思肖《心史》的理由是站不住的 ;同时 ,既然否定了《心史》却又将郑思肖列为宋末著名诗人 ,则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