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诗语和他的政治学说在审美理想和实践风范上有着难以分剖的内在联系.他的诗语不仅形象、灵动和优美、雄强地展示着他政治美学的内涵,而且更深刻地透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鲲鹏"这一诗化美学具象作为毛泽东权威意志的诗学基调,始终雄劲灵动地贯穿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之中.在毛泽东理性和情感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鲲鹏"这一艺术美学具象,所蕴含的有关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全新的审美经验和感受,是准确进入和把握毛泽东乃至中国革命的情感史和理性史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在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强调艺术与审美的解放功能,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他的关学思想一人的本质是爱欲为基点,以解放爱欲和建立新感性为旨归,通过审美形式来实现艺术的革命功能。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德国伟大诗人弗里特里希·席勒逝世二百周年.席勒一生抗击封建专制暴政,为人民大众争取自由解放,海涅盛赞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狱",后受到德国封建君侯的高压打击,被迫退回书斋.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巴黎的革命政府向他和华盛顿等人颁发法兰西荣誉公民证书.席勒痛感于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过激行动,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和歌德亲密合作共创"德国古典文学",一方面继续反抗暴政,另一方面则呼唤人性,进行"审美教育".诗人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是典型的女性写作个案,杨沫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革命的心理内涵和文化功能,在革命堂皇的正义性下掩盖着许多秘而不宣的动机、欲望和幻想,在心理体验的层面,革命是最富幻想性传奇性的审美意象.而且林道静的革命激情还交织着更加隐秘的女性欲望满足长期历史压抑形成的服膺男性价值、逃避自由、受虐情结.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革命传奇影片和电视剧在新时期的嬗变轨迹.新时期世俗化语境中的革命传奇剧是为了满足了大众反抗或补偿庸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的“人学思潮”和寓言化叙事阻断了传奇剧的复兴之路;新世纪以来,“后革命”语境下的革命传奇剧常常通过草莽、草根、女性、谍战、狙击等等因素的添加完成对于革命历史的传奇化想象.然而,传奇之“奇”是建立在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断超越和审美想象空间的不断拓展上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对主流写作禁忌的有效突破.机械性复制是当下传奇剧创作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禹之谟是湖南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一方面以兴实业、办学校为掩护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一系列群众运动,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纵观禹之谟的革命轨迹,虽然不能说为湖南辛亥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他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以不同于职业革命者的方式为推动湖南辛亥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并在斗争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是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肯定生活美与艺术美两种美的不同形态的客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释两者的关系,强调文艺家的主体能动性及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艺术对象)的同一性,并对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深刻揭示了艺术美的审美本质。毛泽东的美论和美感论服从干他的社会革命论,他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他的审美理想铸造了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崇高美。  相似文献   

9.
美在生活中,是一种美学视界.美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这种视界的变化,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对美的认识视界有不同的基点.西方古典美学强调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理性,强调外在、对抗.现代美学强调立身于其中的非理性,强调内在、协合.现代美学作为一次视界革命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界. 两种美学视界的合理性视野,都给了我们生活在美中的启示,那就是以二者协合的眼光审美地去看待生活,美无处不在.以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态度,做一个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不堪,备受压迫和凌辱而又浑浑噩噩的阿Q,当他走投无路濒于绝境的时候,辛亥革命起来了.他"神往"革命,"投降"革命,结果反被革命新贵以莫须有的罪名枪决示众,胡里胡涂地成了这场革命的牺牲品,这是鲁迅在他的名篇《阿Q正传》中,为主人公写下的名之曰"大团圆"实际并不团圆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1.
曹禺始终执拗地追寻生活表象后面蛰伏的人生困境,以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在全方位的戏剧描写中,曹禺努力探求和张扬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原力与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对人之命运的辽远思考,这或许是曹禺剧作最为迷人的地方。老舍的两次话剧创作高潮都是在革命狂欢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两次话剧创作高峰的共同之处是与政治和革命的紧密联姻。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小说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既是他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是他艺术实践的产物.过去研究与评论它的文章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与革命关系的角度研究评论,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角度谈谈他的诗词.诗是由作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复合体(即情感的物态化),“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庞德)的意象组接、发展、转化而构成的动态审美意识系统工程.意象是诗的艺术细胞、建构的预制板、诗的集成线路上的元件,创造情境(意境)的途径和手段.意象的产生及运动组合过程构成方法体现着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即诗人世界观、经历、修养、爱好、气质、趣味和文艺创作方法的不同,在采集意象上不同选择、取舍、集中表现为审美视角,即感知、联想、想象等独特的心理能力,这些都是营构意象的核心内容.这种意象选择视角多种多样,心理活动很复杂,最终表现为情感生动的形式对应物.毛主席的诗词意象体现他自己独特的意象风格.只有具体分析它的内容与构成形式,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他诗词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代伟人孙中山,为了反清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在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与戏曲和戏曲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把戏曲作为启蒙民众、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而且激励戏曲艺人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对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启蒙与救亡的凯歌这种壮举更是褒奖有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热”通过引进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实现了对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论”“反映论”的反拨与对抗,与此同构的是审美自律的进程和审美本体的建构.“审美自律论”和“方法多元论”成为“译介热”的两个主要支点,共同参与现代性人学启蒙,促使了现代派文学的文本发现与形式自律.“审美自律论”促使了审美活动从外部的“他律”转向了审美的“自律”,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等在译介热中引入中国,纷纷促使了美学和文学批评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内容转向形式、从思想内涵转向话语革命.同时也直接启发了中国现代派文学和先锋小说的创作,激活了新时期以来潜藏的“形式化”冲动,从而使得形式和语言实验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焕发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邓演达关于革命主体的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北伐战争到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是他极其重视并努力从实践上解决农民问题的阶段。第二次出国期间,是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革命主体思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并形成平民革命理论的阶段。回国组党时期,是他的平民革命理论成熟并形成革命行动纲领的阶段。这三个时期三个阶段是连续的、不断进步的。他的平民革命理论是在实践斗争、实地考察和深入理论研究中逐步成熟和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萧平虽与同时代的作家在意识形态化的解放叙事和革命抒情上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但在个人阅历、审美追求和艺术观念上却与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大为不同。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多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战争,多把战争作为人物成长的背景和人物思想情感得以生成变化的情境。对人物的塑造更重视从心理和情感体验入手,多以追忆与反思引出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萧平儿童文学作品尤擅塑造女孩形象,这为十七年的儿童文学增加了几多柔婉和清丽,也使他的作品多了一种轻盈、圣洁、素净的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