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崇仁重义的仁义精神、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传统民族精神是以维护封建政权为目的的精神体系,与现代化进程存在着异质性的冲突,但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精神.历史经验表明,抛弃传统精神等于割断了历史的"脉搏",必然导致民族自信心下降、民族凝聚力减弱,引起社会的信仰危机.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建构应扎根于民族传统精神,实现传统精神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就要努力弘扬儒家伦理精神,因为,儒学系统中所蕴含的各种伦理精神如忠恕、节俭、仁爱、重义、诚信、孝悌、克己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征和重要源泉,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伦理精神的张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推进小康社会建构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够为“小康”的实现提供社会规范、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魏崇新 《殷都学刊》2003,(2):110-110
《挑战与抉择》是一部系统研究元代文人心态史的专著 ,从作者选择“挑战与抉择”作为书名来看 ,作者借鉴吸收了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的文化理论而加以改造 ,并将其作为对元代文人心态史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可以说是运用得当 ,深契元代历史文化的真实。因为随着元蒙帝国在 13世纪的崛起而导致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遭遇战 ,两种文明的冲突“具体化为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和饱读诗书但手无缚鸡之力的汉族儒士之间的冲突。”(见《挑战与抉择》第 14页 ,以下所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出在…  相似文献   

4.
5.
<黑暗传>是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湖北神农架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在丧礼上盘唱的孝歌,是由民间歌师对神话历史小说进行改编并手抄传承下来的一种演唱底本.是以七言韵文为主体的民间神话长诗.本文将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如何通过<黑暗传>进行传承的问题,展开对<黑暗传>这一民问文化现象的研究,进而思考这一传承方式对消除自古以来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无形壁垒、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民族价值观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儒道哲学的对立统一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包法利夫人》的价值理性取向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法利夫人>表达了福楼拜对中产阶级的尖锐讽刺,对精神贫乏这一社会现象的极大关注,以及他对抗社会的心态.如果按照马克思·韦伯对人类理性类型的划分,他的小说是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因为价值理性与另一种理性类型--工具理性的区别在于它追求终极价值的实现.在表象上,这种对价值理性求索与社会形成了对峙,但在本质上却是社会建构的动力与意义.今天,探讨这部小说价值理性取向的社会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包法利夫人>看似遥远的镜像下找到彻底照亮现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反讽和抒情.  相似文献   

8.
曹萌 《北方论丛》2004,(4):41-46
"首崇满洲"除了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以优待和特权之外,更在思想意识方面给满清上层社会造成了高责优越、轻视传统、惟我独尊、鄙睨一切等思想意识或心态,成为<红楼梦>文化批评反传统意识的根因.  相似文献   

9.
出生于嘉兴望族的明代著名书画家项圣谟,是一个集书法、绘画、篆刻及诗赋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绘画作品因形式的简洁清雅与意境的超脱俊朗而被人们广为称颂与收藏。本文从他的绘画技巧、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深入地剖析了他卓绝的艺术成就,并肯定了他作为晚明遗老,将"艺术情怀"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的高洁情操。  相似文献   

10.
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 --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建构和传承陶氏家庭传统是陶渊明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家庭传统观念对他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之影响.<命子>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所建构的家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着从传统文化心理向现代文化心理的转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现实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大众文化"盛行的形势下,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并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任务。特别是作为教育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责任尤其重大,而作为与民族文化传承和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更是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吴英臣  朱连芳 《天府新论》2007,(Z1):204-205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地流射,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语言在进化过程中的快慢、优劣。精神对语言确实存在极大的影响,但是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无所谓优劣。  相似文献   

1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生?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表示疑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可能是从社会学方面探索这一问题的典范。学习和借鉴本书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珍惜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国家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并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促进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闯关东》,在影像叙事过程中实现家园想象和英雄演绎的表达,使民族精神的彰显成为可能。"主旋律"和"开年大戏"是主流话语对《闯关东》深层叙事逻辑的内在召唤,而表层的影像叙事则是描绘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多元话语色彩。主流话语在建构自我主体形象——民族精神过程中,不断与民间话语进行博弈、阐释,最终将其归化。剧中人物从传统家园背离到新家园重建,完成了整个民族集体的"家园想象"。《闯关东》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鼓舞着受众,使受众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在《伦理体系》中展现了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那个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形象。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将人在经验意识中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构建道德主体的基础,进而在物质生产维度塑造了个体在市民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自然的本能欲望出发,黑格尔论述了朴素的家庭道德关系,并从家庭的解体和道德的冲突中阐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并据此论述了从道德向伦理的过渡方式。而在精神这个最后环节中,个体完全是从绝对伦理性出发来实现其欲望的满足,这是欲望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作为民族精神的阶段,个体既达到了保存其个体性的目的,又实现了与共同体的同一。黑格尔认为此时个体才真正实现了其作为正义和自由主体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左鹏 《江汉论坛》2024,(1):130-135
地方文脉蕴含于地方标识性文化景观之中,景观书写与文脉建构多见录于方志等地方文献。唯亭曾因“潮过夷亭出状元”谶语而闻名,在明末清初成镇以后,地方文士即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借用邻邑的文化要素,命名、创作了“唯亭八景”,以此打造唯亭人文丰厚的文化大镇形象。建造阜民霖雨桥并得到督抚两院题名,则显示了唯亭人善于利用政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本地的文化资源。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发明并继承了地方传统,共构并续写了地方文脉。  相似文献   

17.
<正>文学自形成之日,就肩负民族精神建构之使命。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建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而当下的变化,实属前所未有:文学建构的物质基础,由贫困社会的匮乏,转为脱贫社会的丰盈。因此,当下文学建构所面临的继承与创新,亦属前所未有。一、农耕社会的文学建构与实现贫而不弱在物质基础薄弱的农耕社会,文学被赋予建构坚贞个体人格和坚强民族意志的宏观使命:  相似文献   

18.
《第二十幕》对既往家族小说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依然严格地以时间与因果关系来展开叙事,一端连通着宏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传统的寻根,一端维系着对人性深度个体人生的命运和现代性的探求,对家族精神进行发掘的同时导向了对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精神传统的重审以及对个体人生命运的探寻,具有了超越"新历史小说"家族题材所包含的文本价值和思想内涵.与《白鹿原》相比,《第二十幕》集中体现了家族精神所具有的变革与超越性.作者以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尺度,对这种家族精神进行了双管齐下的张扬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究竟如何在理论上进行提炼与阐述,它为什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又如何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陇右近代诗钞》中有一部分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农事田园诗。这些作品继承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来的重农传统,描写了处于清末民初乱世中的西北农村田园生活。诗歌通过春种秋收、田园闲情、乡土风物、官民关系等内容,体现出对农村及农民的深切关注,寄寓了重农、悯农、忧时、归隐等多重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