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义"始终是西方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关怀伦理仅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社会正义问题缺乏关注。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认为缺乏正义的关怀伦理是不完整的。他将"移情"作为正义的基础,认为无论社会制度、宗教、分配、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国际关系都需要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实现正义。道德情感主义正义理论受女权主义发展的影响,被看作是女性声音的体现;它与当代自由主义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然而,由于移情的偏袒性,其正义理论很难做到机会均等,因而受到很大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1-26
情感观念在黄玉顺构建的生活儒学和斯洛特构建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二者探讨情感观念的视域不同,因此生活儒学中的仁爱观念、恻隐观念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的关怀观念、移情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进一步影响了两位学者对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撇开具体的分歧,一方面,生活儒学的本源情感观念可以为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奠基;另一方面,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对情感观念的精致探讨也可以为生活儒学的伦理学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元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方法之一是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5.
温克勤,男,1936年9月生,天津市人.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政治系工作,曾任系副主任;1976年调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任《学习通讯》编辑,1979年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1982年调入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哲学研、伦理学所所长,兼任《道德与文明》常务副主编、主编.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及天津师范大学政法系硕士生导师等.曾编著《中国伦理思想史》(合著)、《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论理学》(主编)等著作,撰写《道德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等论文.其中《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被评为1993年度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论文入选项目.《中国伦理思想史》获光明杯学术奖三等奖.《思想政治工作与伦理学》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市精神文明标兵,1991年获“八五”立功奖章,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审级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代社会的三维道德结构(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基本要素的论证,不仅要从基本含义、社会功能、论证主体、论证形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规定其形式性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必须探讨这些要素应该具有何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问题。当代社会适宜的道德结构是这样一种“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关系”如果说,底线伦理(习惯规章)的轴心原则是“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轴心原则是“正义”,那么,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轴心原则就应该是“义务”。至于这种终极关怀的道德传统,主要应该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伦理学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7.
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正义"居于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他把道德分为"社会的道德"与"自然的道德"两类,"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仁慈、同情、慷慨等则属于自然的道德。对于休谟来说,正义是财产权的伦理基础,有了正义才有财产权。而且,正义还是政府之合法性的基础。斯密进一步发展了休谟关于"正义"与其他美德之分的思想,他将"善"与"正义"归为两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善"(应当)是美德,是高尚品德;"正义"(必须)则是规则,是底线伦理,它与法律同源同理。斯密揭示了"正义"的特性如强制性、消极道德、底线伦理等,并阐明了"正义"作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和人类联合之卫士的重要伦理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正义理论。休谟和斯密之正义伦理学的兴起,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道德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表征着欧洲伦理学从至善论到正义论、从扬善抑恶到正义优先的转变,预示着古今伦理转型的趋势。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是特殊主义的共同体伦理向普遍主义的社会伦理的转型。休谟和斯密正义伦理学的意义,在于其表征着以正义为基础的普遍主义规则伦理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伦理可以分为道德与人伦两个部分。道德是强制性的,人伦是非强制性的。当道德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必然要侵入人伦的地盘,把一些本应属于人伦的范畴划入道德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理性的色彩。而当人伦处于强势时,它也必然要侵入道德的地盘,把一些应属于道德的范畴划入人伦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感性的色彩,从而出现审美化的倾向。道德与人伦都既有理智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但就其侧重点来看,道德必然是偏于理智的,而人伦则必然是偏于情感的。因此,建立在理智主义德性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道德方面;而建立在情感主义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人伦方面。不区分道德与人伦,所谓的“理智主义德性”和“情感主义德性”实际上很难说清楚。  相似文献   

9.
浅析当代伦理学的新理论: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伦理理论的提出在西方当代伦理学中建构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关怀伦理的理论来源、道德推论形式、道德推论要素等内容,指出关怀伦理中“关怀”的含义,它不是主流伦理学中的一种美德范畴和道德品质,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方后现代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由理智主义走向情感主义。这种伦理学审美化倾向带来了一些影响,赵炎秋教授把它归纳为:(1)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努力提升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3)消解了文学作品中的崇高,使作品呈现出游戏人生的倾向。上述三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伦理审美化不只对大众文化产生影响,其涉及面也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它引起个人主义泛滥的同时也能促进开放道德的产生。因此,应该全面看待伦理审美化所造成的影响,既要看到它的消极面,也应看到它的潜在积极面。唯有这样,才能避其不足,扬其长处,使之增益于我。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伦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近几年来著、主编的《中国经济伦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和《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回答这一现实问题,“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经济伦理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希仁语)。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一方面是经济的巨大…  相似文献   

12.
百年伦理学研究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伦理学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创世纪 ,拥有五千年悠久伦理文明的中国 ,直到20世纪才真正拥有了学科化和系统化的伦理科学。20世纪中国伦理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1900年至新文化运动为形成阶段 ,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为第三阶段 ,此后为第四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体系 ,(2)道德的本质和类型 ,(3)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 ,(4)中国伦理向何处去及其道德建设等问题。总结20世纪中国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 ,给予我们许多历史的启示 ,其中最深刻的启示有三 :一是开放的时代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 ,二是应当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 ,三是伦理学必需面向社会道德生活的实际 ,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的伦理学是理性主义的。然而,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理性在道德区分中的地位开始了怀疑,他们认为理性自身不是实践的。从哈奇森到休谟,都对情感在道德区分中的决定地位给予了论证。这可以看成是对伦理学的重新奠基,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理、检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不仅对于西方哲学史、概念史以及伦理学发展史有必要,而且对反思中国的伦理传统和当下道德生活的建构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同时也面对着后现代的道德境遇:传统道德基础的崩坍、道德权威的消解与生命伦理的学理匮乏使得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需重新构建。尽管恩格尔哈特曾断言:一般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发现一种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俗世道德,但是他仍主张寻求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道德结构。本文的生命伦理精神即作为这样一种道德结构的尝试,旨在为中国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构建提供可能性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胚基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因其对生命之"道"的终极关照与对生命自由的无极追求而成为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始源之一,与生命伦理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安身立命。本文基于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的沿循生命之源、社会生命之治与个体生命之养的生命理路探析《道德经》中饱含的生命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伦理学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价值。由此导致道德关怀的狭隘性与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以及强人类中心论思想。环境伦理学要求对道德关怀范围进行拓展和延伸,确立保护环境的普适道德原则,确立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环境伦理要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确立现代生育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42-42
《价值排序与伦理风险》(张彦著)于2011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从伦理风险的角度展开对价值排序的研究,从风险的视角探索价值排序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企业伦理、科技伦理、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等重大专门领域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当代伦理学关注价值排序、关注道德冲突、应对伦理风险的理论品格;凸显了对道德现场情境分析的高度重视,描绘了在达成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17.
情感在人类日益发达和体制化的教育中备受冷落,人类的情感世界由于缺少了应有的教育滋养而日趋萎缩。情感教育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情感教育还做得不够。本文从情感主义伦理学原理出发,探讨人类情感教育的伦理根据、内容和特征,旨在说明情感教育是一种感性的、体验的、情景的教育,而非理性的、知识的、空洞的道德说教。  相似文献   

18.
关怀伦理与我国当代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为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重构,因此其所包含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传统伦理哲学中的关怀思想和西方关怀伦理学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怀伦理对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弱势群体实施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五年伦理学界有关伦理关怀的含义、实施伦理关怀的必要性、要坚持的道德原则及道德实践等四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弱势群体实施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五年伦理学界有关伦理关怀的含义、实施伦理关怀的必要性、要坚持的道德原则及道德实践等四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