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云云 《创新》2010,4(6):26-29
协商民主与党内民主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党内协商民主对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虽然协商民主并非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惟一路径,但党内民主的推进无疑可以借鉴协商民主的若干合理之处。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从协商民主中汲取符合国情和党情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有益的元素,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一个高举民主旗帜、以追求民主为目标、以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其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考察建党90年来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规律,有效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功杭 《探求》2008,(4):19-23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30年(1950—1978)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经验时,得出了没有社会主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结论。在之后30年(1978--2008)的实践中,又证明了另一个结论同样也是正确的——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如果不能建立起人民群众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而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不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还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1988年至1989年,就有12个县(市、区)开展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但由于改革遇到阻力,不少地方停止了试点;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对党内民主的实践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探索,更多的地方加入了党内民主实践的行列.地方党内民主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从雅安的个案来看,虽然党内民主的实践有一定的成效,但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维护人权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余信红 《探求》2006,3(3):37-42
通过80多年的艰辛探索,党内民主建设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制度规范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内民主建设不懈探求的结果,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回顾这段历史和总结其经验,对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连喜 《探求》2007,2(5):19-26
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涵;保持党的民主性先进品格,创新党内民主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题中之义。而在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需进一步创新该项制度,以此来推动深圳各项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8.
周敏凯 《学习与探索》2012,(12):34-38,1
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动力。因此,应该全面、深刻、深入地认识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四对主要关系,即党内民主理论创新与深化民主建设实践的关系、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与党内民主文化建设的关系、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与党内思想教育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等。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9.
张顺喜 《探求》2003,(5):7-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必须还权于民,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宪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圣田 《探求》2002,(6):4-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制度,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通过对政权和参议会的选举和监督,以及通过加强基层建设、实行三三制和精兵简政等原则和政策,创造性地推进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成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2.
窦影 《社会工作》2014,(1):25-31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以下5个时期:源头时期、专业化起步时期(1949年前)、专业化发展过渡时期(1949~1978)、专业化发展恢复时期(1979~2000)以及专业化建制时期(2000年以来)。各个发展时期的老年社会工作都深植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之中,从而使各个阶段呈现出独特的特征,但同时又构成了统一连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詹秀玲 《创新》2009,3(10):67-70
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和党内权力的源泉。尊重和保证党员在党内生活的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实践也证明,保证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现实生长点,现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党内民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余金刚 《社科纵横》2010,25(8):9-10
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是指党员定期选出党的领导人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某些党员可以通过争取其他党员的选票而获得党的领导职位。这样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党内民主的切实可行性。这一实践路径是由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和模式及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在于它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推动的;其次,中国民主化的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体制内模式;再次,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政治民主传统,就现阶段而言,也没有发育出作为民主政治土壤的公民文化,而且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只能先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走一条从党内到党外、从高层到基层、从精英到大众的渐进模式。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应体现为差额选举,以差额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操作性党内民主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是有效整合党内不同政策取向和思想分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党内民主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王同新 《社科纵横》2006,21(6):31-32
党内民主建设受其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党与法律、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特定政治生态环境中影响党内民主建设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法治环境、政权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党内(体制内)的高度自觉,一是党外(体制外)民主的压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管黎荔  薛建康  李磊 《社科纵横》2009,24(2):16-17,20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对于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它是党对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在适应当代民主潮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方法、新举措,全面提升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梳理和探究胡锦涛同志发展党内民主路径思想,对总结和积累党内民主建设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理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晓红 《社科纵横》2009,24(10):17-19
与建国六十年来的发展时期和阶段相联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和理论,乃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的螺旋线。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十七年,是执政党建设艰辛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执政党建设探索出现严重混乱和重大错误的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执政党建设自觉探索时期,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中党的建设取得巨大进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改革创新精神探求“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执政以来党的建设的主要启迪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系统的讨论了宪政在民主和自由两种语境中的含义;对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回应。本文认为,宪政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提倡宪政符合特定历史时期民主政治的性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民主主义宪政”。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用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西方的概念中,宪政不等同于民主,宪政和民主在理解上虽有交叉但含义和偏重不同,所以用社会主义宪政表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个人权利和自由不能作为人民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价值。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不必然以社会与政府的分离或对立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也不必然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是保障和发展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依靠力量。我们不能在没有充分理论论证和对政治后果作出明确判断之前就认定宪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李抒望 《创新》2009,3(10):63-66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勇于接受监督,坚持民主执政,全面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