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动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延江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5):185-187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日常话语中。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隐喻理解的多样性,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该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的启示。隐喻翻译可以在关联论的模式框架内,通过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下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美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翻译过程,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也有助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将自己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影片赏析中,对影片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认知理论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性,论述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发现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差异性、独特性。针对有学者提出隐喻翻译方法有七种的论断,文章就源语至目的语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简约、明晰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差异下的隐喻翻译技巧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与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隐喻的构成特点决定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跨文化的选择过程。翻译时,针对目的性强的源文本和译文,应首先分析源文和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再对源文本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修改或增删,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进行翻译;针对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隐喻,翻译时不妨灵活运用直译加注、替换喻体或转化喻体等方法。有时为保证译文的语际连贯性,翻译时还可采用添加喻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了英汉隐喻互译中所要引用的认知策略问题。在分析了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即指出了英汉隐喻的认知共性,也指出了英汉语言在喻体选择上差异的必然性。然后采用认知功能观重新审视了隐喻翻译的一些策略,区分了隐喻的被动使用和创新认知,并探讨了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认知主义关照下的隐喻翻译问题,提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系统观。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运用认知学理论分析了隐喻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技法:1.保留原喻体形象;2.喻体形象转换;3.舍弃形象只译喻义。  相似文献   

10.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两个重要的成篇手段.英汉语篇的基本差异在外在的衔接与连贯这两个方面十分明显.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各有异同,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语在这两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在翻译中自觉地将原语中的某些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转换为符合译语的表达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成篇效果.因此,对衔接手段和连贯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无论是在理解原文还是在用译语表达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付红丽 《云梦学刊》2013,(6):140-142
作为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隐喻,其翻译和表达既需要从语言意义上来理解,更要从文化范畴来探究.《红楼梦》两个著名英译本——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中译者对感官隐喻的翻译处理表明:感官隐喻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其翻译很大程度上基于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这种体验重叠的程度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取舍.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英文财经报道中存在不少隐喻表达,这是造成理解和翻译的主要障碍之一。拟从语境参数论的角度探讨英文财经报道中隐喻的翻译,为其翻译提供一种具有可描写性和可阐释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使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包括隐喻的认知,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认知语言学下英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著名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的著作《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 Global Revolution》中译本的翻译实例分析,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隐喻理解及翻译策略,提出隐喻的辨识、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该著作的隐喻翻译及全文翻译采用语言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补偿等策略,基于具体翻译实践的隐喻理解和翻译,能够为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5.
隐喻认知观对中国《哈姆雷特》翻译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隐喻认知观看来,翻译实际上就是使意义在原语和目标语不同认知语境中的转换.以此为观照,可以发现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在中国译介、研究众多,但却较少从两种语言文化积淀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若对剧中的隐喻加以量化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构建和解读处理背后的认知理据,即在一个还原了的认知语境中对语义加以再现,将有助于发现<哈姆雷特>在语言和戏剧艺术上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钱钟书的隐喻两柄多边理论,在跨文化视阈下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并通过一些例子说明隐喻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创造并构成文化和传承并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隐喻思维是不断发掘语言的潜力资源,隐喻是丰富人类语言的有效手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者从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认知角度,对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透视语言的本质研究隐喻思维,探求隐喻思维机制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元认知自提出之日至今,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本文在介绍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翻译活动这一语言、文化及心理转换过程,需要元认知的监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主体,是认知的中心,他能跨越两种语言的障碍,使原语与译语融合在一起.认知推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为翻译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