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地区位居"天下之中",因地貌因素的作用在微观地理空间结构方面所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对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所有的中心城市中,除了两汉时期的宛以外,其他全部分布在中原地区的空间结构纵线与结构横线上,并且距离两者的交点不远.这是因为两条结构线的交点及其附近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优势.而且与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水运网络的中枢点相契合,同时也是中原地区交通区位纵线和横线相交的交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得市场者得天下",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企业的命根子.2004年,大庆石油管理局把企业主题定为"市场拓展年",体现了领导层敏锐的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3.
柏皇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袭"伏羲之号",其存续时间较长,是伏羲族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身份,在当时被视为道德方面的表率。其族裔在"三皇五帝"时代担任重要职务,并在西平建立柏国。春秋时国灭后,柏姓族群扩大。柏姓的起源可能有多支,柏皇氏为柏姓起源的主支。中华柏姓的始祖为柏皇氏,柏芝为其祖先,祖地在河南西平,西平的"老龙头"有可能为柏皇氏陵寝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指示令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视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太平。"大其心"、"尽性"而"成性"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所以助天成民之性乃是圣人在政治上的使命和责任之所在。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的万世太平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根本点是执政的苏共在其执政后期逐渐背叛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为苏联人民所抛弃.一言以蔽之,苏共瓦解、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的流失.  相似文献   

6.
确保“天下粮安”是国家重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系整个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极大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粮食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喜中有忧":思潮泛滥,否定"粮安";食粮者多,种粮人弱;资源约束紧缩,生产基础变薄;现代服务短缺,农民困扰颇多;农民主体地位失落,土地流转乱象丛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家国情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粮安论""战略论""饭碗论""红线论""永恒论""质量论"等粮食安全的精深论断。新时代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置于战略地位,学好落实好"粮稳天下安"的战略思想,护好利用好"天下粮田",管好建设好"天下粮仓",护好培育好"天下粮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粮安"无不胜。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范畴,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处于既统一、又分裂状态,诸侯国相对独立,加之"国"的概念混乱,它表现得就更加复杂了.概括地说,当时存在两种爱国思想:一种以爱历史上中国("天下"、"四海"、"九州")为内容,如商鞅说秦王变法谋求统一、孟子去齐求"天下之民举安",以及所有突破"父母之国"局限,以"天下为己任"者皆是,孔丘为其代表;一种以爱某一诸侯国为内容,如郑人弦高退秦师、申包胥哭秦廷而存楚皆是,屈原为其代表.这两种  相似文献   

8.
九宫山钦天瑞庆宫道场是我国道教五大丛林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九宫山是鄂南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有数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古即有"游仙之别所,栖贞之福地"的美称.所谓"九宫奇山甲于天下",除其地质构造所形成的"中  相似文献   

9.
翟云飞 《理论界》2005,(11):156-157
中国古代"德政"是相对"暴政"而言的概念,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反映了"德"的重要作用."以德治国"是对古代"德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墨子认为人生价值的内在根据在于对人存在的肯定,其外在根据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反省;人生价值的本质是"尚利"、"贵义",凡是"利人"、"利天下"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并指出"合其志功而现",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评价个体的人生价值.墨子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发意义.从墨子的话语中我们领悟到人和人生的价值都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只有立足于现代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读人生价值之本质,也才能真正找到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国政治管治的板块化特征,使其邮驿制度因地而异?河南位处要冲,连接南北,其典型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基于控御全国物流与信息流的需要,以大梁驿为中心,按照各驿站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建立了连接南北?层级完备的地方性邮驿体系?这一体系涵盖驿?铺?塘?所等多种形式,包括人?畜?车?船等驿递手段,共按极冲?次冲?稍冲?偏冲四个等级区分职能轻重?随着国内政局稳定,军务减少,清廷调整行政区划,加之灾荒频发造成驿路变化,河南邮驿体系积弊丛生?清廷随即加强了对地方邮驿权限的收束与整肃?河南邮驿制度的变迁,反映了清代前期中原经济地理的面貌和发展轨迹,也展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台湾作为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其经验对河南这一农业大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胡安国主张"大臣任大事",以"卿大夫"为"国君之陪贰","列国之卿"是"其君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体现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天下主义"的论争可分为"内圣"派与"外王"派。"内圣"派主张以心性为发用,建构"天下主义"制度;"外王"派强调回归王道,以古代礼制文明为"天下主义"的制度参照。两派的思想之争可溯源到先秦时期孟子心性之学和荀子礼制之学的分歧。孟子的"天下"思想以"民贵君轻"为基础,其"主体"是"天民";荀子的"天下"思想以"礼三本说"为核心,其"主体"是"礼制"。孔子"天下"思想的"主体"是"君子",他所奠定的"仁内礼外"的思想雏形,直接影响了孟子和荀子"天下"思想"主体"的阐发。孔、孟、荀"天下"思想的"主体"是当代政治哲学的"精英"、"公民"与"制度",最严格也是最完美的政治公正标准应当是:一个制度是合法的,当且仅当它是多数人都同意的制度,并且多数人中至少包含了多数精英。孔、孟、荀在先秦时期所奠定的"天下"思想的"主体"之别开启了当代"天下主义"的论争,也内涵着化解"天下主义"论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有着极为独特的战略地位,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状况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整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相比发展仍显缓慢,社会稳定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6.
赵永春 《社会科学》2021,(4):148-16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古人用"天下"指称王朝国家的"中国",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民初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大辩论中,梁启超洞烛先机,提出了"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梁启超之问",成为当时振聋发聩的声音。梁启超的问题是关于共和政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种族革命的自然结果是民主共和还是"民主专制"的宏大制度建构问题。其独辟蹊径地探求到共和失败的根本性原因,找到了民初乱局的渊源所在,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论学说对该问题作出解答。尽管限于时代,梁启超未能作出完美的理论建构,但时至今日,其所具有的政治价值与理论影响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89-91
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河南省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逐步深化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促进河南振兴、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博学力行,在思想上直承孔子而推陈出新。他虽然也围绕"修齐治平"的理想建构理论,但他有一系列别具新意的阐发,如强调"本必端""则必善",提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的困境,以及"复其不善之动"的修养方法等等。特别是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融通体用,贯通天人,沟通古今。《通书》对"圣人"的推崇,贯穿始终,但也追溯"圣人之本""圣人之道",体用贯通,条理清晰,收放自如。在"天下""天"和"人"之间,周敦颐又突出"势""识""力"的作用;他认为天下顺安的关键在于天道施行而圣明的德行得以修成,孔子是行道义、修圣德的典范;但周敦颐并非主张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而是把老子所说"道尊德贵"进一步强化为"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同时突出"人"最难得的就是"道德",而每个人自身获得"道德",必须依靠良师益友。周敦颐认为君子也可以追求富贵,只不过君子所认为的"贵"是道的充实而无所亏欠,君子所认为的"富"是自身的安稳而不忮不求。周敦颐其人其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学问之格局,其人格之气象,是宋儒之中最接近孔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