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2.
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鲁、江、浙、赣、洲、鄂、皖和豫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漕运的推行,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谓“漕粮为天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山东是八省漕粮必经之地。大运河从鲁南兖州府峄县台庄由苏北进入山东境内,转向西北过微山、昭阳、南旺、安山等湖,进入鲁西平原,最后由德州桑园镇出境进入直隶,纵贯山东,全长一千余里,途经四府两直隶州。清代漕运鼎盛时,每年有各省漕船六千余艘,循运河经这些地区北上。漕运的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漕运体制进行改革,以东南有漕省份卫所取代粮户运送漕粮,卫所成为漕运职业运输机构,漕运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新的漕运体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时期的漕运卫所对于保障漕运顺利进行,促进南北商品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卫所运送漕粮亦是对中国传统漕运方法的成功改革,提高了漕运效益。  相似文献   

4.
自隋炀帝开通运河之后,漕运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一项内容。延续到了清代,更是被称为“三大政”之一。清中叶以后,清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世风日下,萎靡不振,漕政也是弊病丛生,已严重威胁到京师的粮食和财政供应。有着“干国良臣”美誉之称的陶澍,为了打通这条大动脉,维系清政府的正常运转,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裁汰冗员,删除浮费;严禁包漕,严格制度;治理运河,疏通河道;另辟新径,漕粮海运等措施,对漕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给后世留下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章试以陶澍漕政改革为中心,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漕运自秦汉兴起后,历千余年演进,至北宋达到极盛之时,运河网密布,管理制度及机构发达,而每年调运到都城的漕粮量更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不仅远过于前代,也为后世诸朝所不及.北宋漕粮数额何以能达到空前绝后的记录,当时漕粮来自何地、其意义影响又何在?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占领津京等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导致漕粮海运中断,并转而将部分漕粮向山西、陕西运送.其次.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朝廷被迫与联军签定<辛丑条约>,偿付巨额赔款,清朝的财政体系完全崩溃.为筹措赔款,清廷不得不颁布"漕粮改折诏".虽然江浙后来又恢复本色100万石,但漕运制度已经遭到致命打击.再次,为节省费用,清廷开始采纳铁路剥漕的方式,结果成为继轮船之后,漕粮运输工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简言之,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漕粮运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明代漕粮是专门供给京师贵族、官僚及京边卫军的消费,为了将东南海粮无偿地调拨到京师地区,明政府在赋役形式下制定了漕粮运费的编派原则和办法,并根据漕运的实际需要对漕粮运费实行部分的折征。但出于明中叶后各级官府对漕粮运费的不断加征及其对粮户的搜刮掠夺,遂致漕粮运费的负担极为苛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漕政的黑暗腐败及漕粮的掠夺性质。  相似文献   

8.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其中不少内容与漕运有关,本文按运河史、都城漕运交通、漕仓、军事化漕运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对《水经注》中的历史资料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9.
孙婧婍 《中州学刊》2022,(2):121-124
南宋时期的东南漕运因漕供机制变化、转般与直达供漕方式的交替进行、漕供运程远及供输压力大而产生了水脚糜费。官般与民般这两种承运方式在运行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脚糜费。漕粮交卸地变动与州县官员违规办漕过程中的水脚糜费,导致上供欠折。对水脚糜费造成的上供欠折,宋廷借助货币政策与司法手段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南粮北运关系国计民生。自隋唐迄明清,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交流大动脉。明清定都北京,财赋仰给于东南。为解决国家军费与宫廷食用,每年沿运河从江南转输四百万石左右漕粮入供京师,故视漕运为天庾正供,军国大计。康熙曾把漕运、河工、盐政视为国家三大政,书于宫廷廊柱。但在明后期和清中期,由于黄河水患与漕运积弊影响,河运危机不断,并在统治集团内部两度引起继续沿用传统的河运还是因时制宜实行海运的论争,结果以转向海运而告终。探究明清时期漕粮由河运向海运的转变,对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运军来自有漕卫所,身属军籍,管驾漕船;不出运时,则耕种屯田,交粮纳赋。运军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属于清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是清朝漕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大计,莫过于漕”①。清嘉庆道光年间,伴随着吏治的腐败,漕务弊端丛生,南漕北运屡屡受阻,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江苏巡抚陶澍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行海运,除漕弊,使漕务得到明显改善。陶澍漕务改革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前,史学界对此研究不够,陶澎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嘉道时期的漕务危机清嘉道之时,漕弊丛生,大端如下:1.漕政衙门冗员充斥。有清一代,人们视漕运为利薮,漕政衙门人员日多,到嘉道…  相似文献   

13.
南粮北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隋唐以来,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流通的大动脉,但到明代后期嘉靖、万历年间,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由于黄河水患与漕运弊政的影响,河运不断地发生危机,在统治阶级内部,多次引起河运还是海运的激烈争论。明清漕粮由河运向海运的转变,是漕运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进步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成化十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州县水次收兑漕粮,这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变动。"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旗军、运丁常常盘剥里甲和粮长,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化。为避免旗军、运丁的勒索,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自万历朝起江西州县即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推行的过程中,漕粮官收官解,这时州县也设立了一批漕仓。至清乾隆朝,南昌城外西北、西南已漕仓林立。这些城外漕仓后来成为试馆、会馆,供士子考试及州县官民赴省之用。通过明清江西省城外漕仓兴起的历史,可以认识贡赋体制对于形塑城市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漕粮是旨在确保北方政治中心的供给,以维持封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此,明政府对漕粮的折征实行了严格而有限量的控制,同时对漕折银的用途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把它作为弥补中央年度财政亏缺的应急措施之一。但自明中叶以后,由于漕粮的“改折数多”和漕折银的“积年通欠”,直接引致了京边等仓储的匮乏,从而对明代社会及明王朝的专制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江浦曾是运河沿岸重要的交通枢纽,然而到近代却逐渐走向衰落.尽管清江浦在许多城市史著作中被当作近代衰落城市的典型,但是至今却少有详细的个案研究.近代清江浦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漕运的没落、河工的废弛、灾害的侵袭、战乱的破坏、城乡经济结构的单一都是导致其衰落的原因.而近代交通线路、交通方式的变更,对于作为交通枢纽的清江浦的打击应该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地段,但所处地形条件复杂,水资源相对缺乏,为了保证漕船的顺利通行,清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水济运措施,因而与该流域的民田灌溉在对水利资源的利用方面产生冲突;同时,中央和地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争水利、避水患的措施,仍多是针锋相对的态势。在这场因水资源而产生的利益争夺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如何统筹,从全局的角度综合治理水利,以便较好地解决由于漕运政策的偏差所引发的矛盾,使双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分配中遭受的损害最小化。  相似文献   

19.
罗晓辉 《天府新论》2006,(Z1):106-107
汉口处水路交通要道,明清以来,漕运与盐业借此大发展.粮食与食盐的大额贸易带动了汉口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汉口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码头建设,是汉口经济鼎盛的重要原因. 汉口的城市经济与盐、漕业兴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漕政与国家稳定休戚相关,历代统治者皆极为重视.进入晚清,在官、吏、绅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把持下,漕政百弊丛生,不但漕粮征不及额,更严重的是,在漕粮浮收的重压下,底层百姓不堪忍受,屡屡酿成激烈的抗漕事件,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起义后,财政更为窘迫,社会矛盾激化,危局下,清王朝被迫整顿各地漕政.面对积弊深重的湖北漕政,巡抚胡林翼以圆融老练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漕务章程,通过清丈等方法抑制官员、胥吏、缙绅藉浮收牟利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则一本雍正朝耗羡归公用为养廉之要旨,采取将州县陋规合法化等举措,调整、平衡各方的利益,营造出“自上而下”的让利态势,促使湖北各州县顺利裁革漕粮浮收,达到了“取中饱之资,归之上下”的效果,使湖北成为有漕各省整漕减赋的典范,其为政之道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