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投融资体制是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推进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最紧缺资源——建设资金的必然选择。在借鉴当前国内外先进投融资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实际,本文提出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路,建立了开发区内投融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成果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蒋楷 《经营管理者》2014,(12):111-112
2009年,宜宾市利用其沿江优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建立了临港经济开发区。市政府致力于将临港经济开发区打造为宜宾的又一经济增长点,为宜宾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动力。所以很有必要对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本文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提供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能科学、合理地将临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黄金口岸。  相似文献   

3.
图们江区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基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基础上的构想。图们江地区在东北亚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关注与投资,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图们江区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当图们江区域的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图们江区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应该提上日程。而金融业的发展也必将成为图们江区域经济转型和增长的助推器。图们江区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提高中国东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在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图们江区域的快速发展,提升图们江区域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图们江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图们江地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图们江区域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当今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与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国外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分析了图们江区域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现有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为图们江区域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现有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夯实各个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的经济基础,对维护我国边防巩固、促进祖国统一和周边安全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给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为此,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中,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5.
宜宾地处四川省南部,作为四川的传统工业城市,在倡导工业强市的同时,虽然对发展集群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实践上未能有效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本文运用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理论,从宜宾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出发,全面、系统地对其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对进一步增强宜宾经济开发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宜宾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又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依托,是区域经济组织的节点和载体,对区域管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对城市经济及城市化战略的研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也日益增强.理解和把握城市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城市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阮应国  周浩 《决策》2011,(10):I0018-I0019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由于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国内的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开始注重建设和发展金融中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继续实施,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龙头,对金融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四大区域板块、六大经济合作轴线和三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金昌武成两市的实际,阐述了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战略定位,探讨提出了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宜宾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多次提出打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思路,但由于地处中国西南,在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要素瓶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创建具有宜宾特色的小镇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本文就有效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要素对接,深入挖掘宜宾特色优势产业及核心要素资源,努力破解西部后发城市创建特色小镇的要素瓶颈,形成宜宾特色小镇形态架构和创建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科学咨询》2009,(7):8-9
科技城是科技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选定城市区域具备"积聚、辐射,示范"带动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功能的科技枢纽.课题组运用宏微观绎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结合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深入分析了重庆市建立科技城的必要性,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科技城构建的经验教训和分析北部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条件,研究论证了依托北部新区打造重庆科技城的可行性,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汪洋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战略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握战略内涵,抓住战略节点,发挥战略优势,抢抓战略机遇,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宜宾地处四川省南部,作为四川的传统工业城市,在倡导工业强市的同时,虽然对发展集群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实践上未能有效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本文运用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理论,从宜宾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出发,全面、系统地对其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对进一步增强宜宾经济开发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宜宾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因而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发展壮大县城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我们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而进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地区振兴与我国中部崛起,同时,领头发展东部也获得新成绩。现在要对存在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促进产生主体功能区,优化不同区域发展;增强区域之间经济合作,在合作上从政府主导型不断朝着企业主导型过渡;落后经济地区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重点是特色,有效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信企业向通信提供商和信息服务商兼顾的方向转型,电信本地网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存储方面的选择对于电信的转型战略发展至关重要,存储也应当视作一种资源加以投资和管理。为此,电信本地网应该着手规划或改变传统的数据存储系统。本文提出构建基于SAN的存储区域网络来建设电信本地网的数据存储架构,并对此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宋耀林 《经营管理者》2013,(13):22+21-22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和规划正在变成现实。而在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崛起至关重应。本文选取豫东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其进行剖析,并提出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部分建议和措施,以求在中原经济区崛起过程中,对如何发挥县域经济的活力和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慧敏 《经营管理者》2013,(19):110-110
江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从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发,结合江苏区域经济模式及其发展态势,对现阶段应实施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了分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富有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