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一项重大的制度性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为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以2006年底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股改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3.
文章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选择2007~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旨在揭示股权激励实施后的效果.研究发现:第一,股权激励的实施缓解了代理成本,提升了企业业绩,股权激励实施后的公司业绩要好于实施前;第二,决定股权激励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股权激励强度之外,还包括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第三,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效果要好于非国有企业;第四,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利于减轻代理成本.上述研究发现为理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股改前后上海股市收益率序列的动态特征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上海股市动态特征的影响。文章首先对股权分置改革进行了简单介绍,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以及对股市的影响。为了能够对股改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了股改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上海股市收益率序列,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海股市收益率的动态特征确实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决策的变化,研完发现对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有所下降,而且非国有控股类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程度下降更大;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即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增强,而且非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高于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偏好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才会选择"隧道效应"行为;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越高,"隧道效应"行为越严重,公司治理越好,"隧道效应"行为越轻;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隧道效应"行为的偏好程度降低;此外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会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市盈率指标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和国际主流股票市场作横向比较和分析,说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可能对二级市场造成系统风险增加,整个价值评估体系混乱以及上市公司价值差异进一步加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截至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文章以截至2005年底沪市和深市宣布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16批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和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和改革后的股票流动性溢价现象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前还是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流动性溢价都存在,也就是具有稳定性,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预期收益与换手率的负效应减弱,说明流动性的强弱与流动性溢价有密切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利益割裂的问题.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然而现实却显示,改革的效果并没有理论预期的那么乐观.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证明,股权分置改革的边际效应受到股权集中度和控股股东性质的影响.当股权比较分散,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或者控股股东为与上市公司利益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时,股权分置改革的边际效应较弱,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改善的程度较低.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结果方程模型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顺利接近尾声,股改对股市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50家股改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条件异方差模型和Comlsh-Fisher方法计算出每只股票股改前后的市场风险价值(VaR),然后用曼-惠特尼(Mann-Whitney)检验和平方秩检验两种非参数方法对股改前后的VaR值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股改后的VaR值不但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其波动性也变大了.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中上证指数的波动——基于ARCH类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分置改革中股市的波动性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文章运用ARCH类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上证指数进行分时段拟合分析,发现改革前的市场有更大的波动性并存在反向杠杆效应,且不及股改后的市场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4~2013年间在沪深两市上市部分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panel data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股改促使企业投资与现金流量敏感度间关系变缓,特别为内部营运现金为正时,该结果显示多重大股东并未因政府股份释放而提升内部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若第一大股东为机构投资人而第二大股东身份为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企业,U型投资现金流量曲线改革后显著变缓,结果显示,在机构投资人控制企业下,中央政府积极达成提升内部治理政策目标,地方政府为使地方经济不受冲击,积极配合的角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运用小波多分辨率方法,通过对两个时期日对数收益率数据的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联动效应明显增强,两者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长期趋势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加强,说明中国内地股市的有效性有所改善;短期波动能量有所下降,但不明显,表明市场运行格局在短期内还未有较大改变,需继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强化培育理性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与完善市场投资理念,推动市场向更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改革前、后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对价方案对股票收益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起控制权转移事件大体可以追溯至1993年的“原野事件”,但这起控制权转移带有强烈的政府行政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股权结构特征和制度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真正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和兼并的事件应归结为1993年的“宝延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一、对流通股股东补偿方案的分析
(一)四家公司的试点方案对公司财务指标和股权结构的影响
目前四家公司公布的试点方案都得到了各自董事会同意,试点方案能否通过还须经过流通股股东大会表决.如果试点方案能得以实施,它将会对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在经过前后两批共45家上市公司的试点以后,我 国的股权分置改革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股权 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市场各方普遍形成一种共 识:对价问题已经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人 们关注一家公司的股改,往往首先关心公司所推出的 对价方案。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阶段G股板块的市 场走势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从 而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存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本文拓展了优序融资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原有股东与经理人两者的加权收益最大化.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仅导致了企业实际的经营目标偏向于经理人收益最大化,而且给经理人带来了较大的控制权收益,而上市公司经理人持股比例偏低又弱化了因信息非对称而造成的权益价值低估所带来的损失.这些正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在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文章利用Logit模型,通过对深市2006年57家A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增发股票的影响因素。即:企业的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均影响着其是否增发股票,从而实现股权融资.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