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在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李达,他的经历十分特殊。李达1890年(清朝光绪十六年)10月2日出生在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油榨头村。他的家北靠湘江,两岸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李达在此度过少年时期。由于家境的贫寒,兄弟五人中,唯有李达获得了读书的机会。在考中学时,李达年纪小、个子矮,  相似文献   

2.
王涛 《中国农村》2007,(11):43-43
读书人必定读书,读书的人却不一定能称为“读书人”。这话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深有同感深信其理,而且觉得有再说一说之必要。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好比职业足球与业余足球的关系。后来想想不妥。职业足球有明星与球员之分,职业读书人也有教师与教育大师、码字匠与文学大师之别。那么,以读书、写书(或教书)为职业的人中的佼佼者,便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好像也不妥。  相似文献   

3.
熊向晖 《今日南国》2013,(10):34-34
1972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成功当选为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蒋经国迫切地想干出一番成就来当时,台湾社会奢靡之风盛行,造成了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于是,蒋经国决定从台湾人铺张餐饮的陋习开刀,想狠狠地刹一刹社会上的奢侈之风。他颁布政令,一面严禁公私餐饮浪费,一面在公私宴请中大力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一桌十人的就餐标准..  相似文献   

4.
薛瑄,明代著名理学家,“河东学派”领袖。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高度评价了薛瑄的理学思想,曰:“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辩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读书二录,即《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以下简称《录》和《续录》)。本文从理、气入手,对薛瑄的理气观作简要阐述。1 薛瑄所谓的“理”,主要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之则,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理”无声无臭,与太极是同一种东西,薛瑄说:“太极者,性理之  相似文献   

5.
象山心学思想体系以“心即理”为基本命题。象山所言之“心”,既是认识心,又是道德本心。象山所言之“理”,既是客观宇宙普遍之理,又是本心所固有的德性价值之理。象山的本心思想,既受到了孟子等人的重要影响,又受到佛老的深刻启发。就如何“发明本心”,陆象山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存养本心”“优游读书”等具体的修养方法。在当代社会,象山“发明本心”的工夫论对于人们树立道德信仰、实现心理健康以及转变为学求学的态度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7.
彭匈 《社区》2010,(29):5-5
孔夫子在《论语》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首先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义说“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学。”一天到晚想破了脑袋。还不如用一点点时间来阅读。可见读书还是件比冥思苦想有用得多的事。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境界     
我此处所谈之读书并非指教科书,乃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关于读书的境界,古今中外,众说纷芸,莫衷一是,观点之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读书三境”之说,其三境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管他的这种观点影响甚为深远,而且被选入到多种读本之中,然而面对此三境,许多人对读书的境界仍然还是感到模糊,未能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11.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杨茂芳  谭序刚 《社区》2013,(21):24-24
“我爸睡在这里,只听‘哗’的一声响,我过来一瞧,墙倒了。我媳妇去小组长家反映,小组长来看后,县民政局送来了3000元,镇政府给了2000元。”说起发生在一个月前厢房倒塌的事,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文明社区年届花甲的黄清茂老汉虽然还有些惊魂未定,但他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隋却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於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志序》卷首自序)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藏书与读书》中写道:“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余三定教授《民间藏书四题》《藏宝不如藏书》等谈到“我国自古有民间藏书的优良传统”,“学者藏书既有助于学者的学术事业和人生,也是在为整个社会的藏书和文化传承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诗话两则     
严沧浪之言严沧浪之言曰:“夫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诗辨》)此一段文字虽前后转折,实一意以贯,“非关书”仍须“多读书”,“非关理”仍须“多穷理”,极为辩证。而千百年来前语被屡屡引述,奉为典要,后语被割弃不顾,耳食者几无知之者。断章取义,岂不令沧浪齿冷!  相似文献   

15.
刘梦溪 《社区》2013,(23):42-43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逸品独标,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佞佛、三次舍身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写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短长,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有模有样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相似文献   

16.
一 南朝时的江淹,是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就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江淹年轻时就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晚明戏剧宗师的汤显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临川四梦》这份瑰丽的文学遗产,他的一些戏剧理论也是弥足宝贵的,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汤显祖大声疾呼“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其剧作中沤歌了活泼泼的“真情”,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汤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勉强创作,“世总为情”,而”情生诗歌”;他尤其注重作品的内容:“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蔑视形式的外在束缚;他还清醒地看到了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大胆自觉地以“情”抗“理”。因此汤显祖的戏剧观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麦阳  刘蓬 《21世纪》2010,(11):70-71
对“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毛泽东简直是着了迷。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站在船尾甲板上,他举起望远镜边看边诙谐地对林一山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曾国藩的家教观,放到历代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信条中加以考察,分析其“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认为曾国藩一生虽致力于“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但家书中出现的“不当官”、“不从军”、“做读书明理之君子”等教诫,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他的难言之隐,且含有韬光养晦、洁身自保之意。  相似文献   

20.
郑小泉  吴建锋  黄彩云 《老友》2013,(11):30-31
许享群今年84岁.是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下许村人,抚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一个少了一只手掌的残疾老人。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称他是“善人”,有人赞他是“雷锋”,有人当他是“救星”。就是这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老人.在2013年6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